《(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改革即時演練(選修1)-人教版高三選修1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改革即時演練(選修1)-人教版高三選修1歷史試題(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改革
1.(2014南昌十校聯(lián)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國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簡單地說是三個“低下”、一個“落后”。三個“低下”,一是生產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一個“落后”是生產關系落后。要改革的話,肯定要從這四個方面下重手。
——《“商鞅變法”精神實質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變法的主要手段就是從三個方面來弱民,通過弱民使國家崛起。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愚民、辱民和窮民。
——《秦國是怎么崛起的——重讀商鞅變法》
(1)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商鞅是如何解決三個“低下”、一個“落后”的。
(2)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商
2、鞅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來實現(xiàn)“愚民、辱民和窮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變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解析:第(1)問三個“低下”、一個“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國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存在的問題,故應結合商鞅變法中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相關措施回答。第(2)問關鍵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窮民的含義,進而聯(lián)系相關知識點,結合商鞅變法的相關措施?!坝廾瘛笔鞘谷嗣裼廾翢o知,應列舉文化專制政策;“辱民”就是侮辱人民,讓人民沒有尊嚴,從而尊崇權貴,敬畏王權,故應列舉的是嚴刑酷法措施;“窮民”就是使人民貧窮,應列舉商鞅經濟上與民奪利的相關措施。第(3)問從“愚民、辱民和窮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強調集權,實行嚴刑峻法
3、等,這是將國家與人民對立起來。
答案:(1)實行軍功爵制度,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設縣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這一措施既提高了農業(yè)生產率,也使生產關系發(fā)生根本性變革。
(2)愚民:焚毀詩書,禁止民眾閱讀、傳播;辱民:實行嚴刑峻法,建立連坐制度;窮民:實行重農抑商,將山林和湖泊收歸國有。
(3)將國家和人民對立起來。
2.(2014荊州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秦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宗法觀念相對淡薄,商鞅利用這一點……建立君主的絕對權威……鼓勵、引導并強制秦人把大家族變?yōu)樾〖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
4、息者為禁”。
——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tǒng)的順應與整合》
材料二 蘇軾給宋神宗上書: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
(1) 商鞅變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絕對權威的?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蘇軾的觀點,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出發(fā)點。
解析:第(1)問“建立”可從取消宗法制,實行軍功爵制以及取消分封制,推行縣制等角度思考;“作用”可從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增強秦國的國力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問“觀點”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商鞅變法……(使秦)旋踵滅亡”作答;“分析”可從蘇軾的階級屬性及對王安石變法的態(tài)度
5、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建立:利用、整合秦國文化觀念;實行軍功爵制,廢分封,推行縣制。
作用:這不僅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有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派徭役、兵役,而且加速了人口增長,為秦國國力的強大奠定基礎。
(2)觀點:商鞅變法導致秦朝快速滅亡。
出發(fā)點:蘇軾站在大官僚的立場上,借評說商鞅變法反對王安石變法。
3.(2014菏澤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王安石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沒有新生力量冒出來,沒有推動和支持變法的社會的基礎。成功的變法在突破現(xiàn)有體制時,出現(xiàn)新生力量,就商鞅變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農民?!醢彩鞣N各樣的“新政”都是設計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實踐中全都碰
6、了壁,不僅沒有實現(xiàn)他當初的設想,反而打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影響了正常的生產和交易。官員反對新法,因為新法傷害了官員的利益;民眾怨聲載道,因為民眾沒有從新法中得到實惠。于是新法必定失敗。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成敗》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突破現(xiàn)有體制”在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據材料分析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一成一敗的核心因素。
(2)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是當時非議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據材料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第(1)問“表現(xiàn)”結合商鞅變法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核心因素”注意結合材料信息,“王安石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沒有新生力量冒出來,沒有推動和支持變法的社會的基礎”,從中可
7、以得出二者不同結局的原因。第(2)問結合材料信息進行回答即可,從材料“官員反對新法,因為新法傷害了官員的利益;民眾怨聲載道,因為民眾沒有從新法中得到實惠”中,可以直接得出問題的答案。
答案:(1)表現(xiàn):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推行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
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動變法的社會基礎)
(2)理解:青苗法實施后,許多地方官員強制農民“借貸”,民眾沒有從中得到實惠,怨聲載道,改革缺乏社會(群眾)基礎;青苗法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抵制和反對。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為神明主,毆天下士民使守封
8、疆,衛(wèi)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辭者,何也?以陛下能為之主,以政令均有無,使富不得侵貧,強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過于王公,貧者或不免轉死溝壑。陛下無乃于人主職事有所闕,何以報天下士民為陛下致死?”
——《續(xù)通鑒長編》
材料二 “誠能御輕重(指關于調節(jié)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斂散(指古代國家對糧食物資的買進和賣出)之權,而禁因緣(指勾結)之奸,則何患乎經入(指常規(guī)賦稅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
(1)據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他在變法中是如何實現(xiàn)“御輕重斂散”
9、的?
解析:第(1)問中第一小問據材料一中“富者兼并百姓”“貧者或不免轉死溝壑”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從材料二中“則何患乎經入(指常規(guī)賦稅收入)之不足”等內容可看出,王安石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增加政府財稅收入問題;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御輕重斂散”,王安石實行了市易法和均輸法。
答案:(1)問題:土地兼并嚴重;貧富懸殊;大地主、大商人勢力過大。(答其中兩點即可)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政策;官僚、地主、商人的壓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答其中兩點即可)
(2)問題:政府的財政危機。方法:實行市易法和均輸法。打擊了富商對物資和物價的操縱壟斷,大大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