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四 選考模塊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四 選考模塊 課時跟蹤檢測(十六)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跟蹤檢測(十六)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時間:50分鐘 滿分:90分)
1.(2019·廣西南寧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昭君故事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記載:竟寧(漢元帝年號)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那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xiāng)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昭君)為閼氏?!闭丫谥袊糯褡尻P系史上,居功至偉,因而備受各族人民的愛戴。通過昭君北入匈奴單于王庭,西漢王朝傳遞了和平友好的信號,增進了對匈奴的了解。時至今日,在內蒙古陰山下居住的百姓們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傳說:當
2、時昭君出塞時,用隨身攜帶的錦囊裝滿五谷的種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陰山下播撒這些種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糧。從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講,昭君亦堪稱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為了能夠適應北方氣候環(huán)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氈房;為了便于和匈奴群眾交流,她努力學習匈奴語言;尊重匈奴當?shù)氐娘L俗習慣。
——摘編自劉偉《昭君故事母題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據(jù)材料,概括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昭君的歷史功績。(8分)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匈奴那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并結合所學得出漢朝對匈奴軍事戰(zhàn)爭取得勝利;根據(jù)材料“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結合所
3、學得出匈奴呼韓邪單于為求生存而率部歸附漢王朝,并入朝求親;根據(jù)材料“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xiāng)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得出呼韓邪單于仰慕中原文明。第(2)問,根據(jù)材料“昭君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上,居功至偉,因而備受各族人民的愛戴”得出昭君出塞順應了漢族和匈奴人民對和平的愿望;根據(jù)材料“當時昭君出塞時……五谷之糧”得出傳播了中原的農耕文明,豐富了匈奴百姓的生產方式;根據(jù)材料“從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講……尊重匈奴當?shù)氐娘L俗習慣”得出為民族之間互融互通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范式;根據(jù)材料“通過昭君北入匈奴……民族融通的典范”得出增進了民族間的彼此認同,客觀上有利于改變華夷對立的固有
4、觀念;結合所學可知昭君出塞傳播了中原先進文明,推動了匈奴政權封建化,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進程。
答案:(1)歷史背景:漢朝對匈奴軍事戰(zhàn)爭取得勝利;匈奴呼韓邪單于為求生存而率部歸附漢王朝,并入朝求親;呼韓邪單于仰慕中原文明。
(2)簡述:昭君出塞順應了漢族和匈奴人民對和平的愿望;傳播了中原的農耕文明,豐富了匈奴百姓的生產方式;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進程;為民族之間互融互通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范式;增進了民族間的彼此認同,客觀上有利于改變華夷對立的固有觀念。
2.(2019·廣東汕尾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劉秉忠(1216~1274年),邢州人,1248年輔佐忽必烈。燕京發(fā)展到元朝時已
5、經成為我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劉秉忠認為定都燕京是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劉秉忠對新城的地址做了非常精密的測量,不僅利用了新城的自然條件而且還巧妙地利用了該地區(qū)內部的太液池、積水潭和高粱河等天然水系。他對都城的布局主要分為以下三重:新城的核心是大內也就是帝王的宮殿所在,帝王的宮殿作為中心。然后從這個中心作為中軸線,第二層是皇城、萬歲山、太液池、隆福宮等。宮城的最南面是朝衙,北面是商業(yè)區(qū)域。內城的設計主要參考了中國古代都城的設計格局,參考了九經九緯的規(guī)定,設計了九條南北大街和九條東西大街,各條大街筆直寬闊。劉秉忠對大都城門的設計可謂是匠心獨運,大都的外城共有11座城門,這源于周易關于天地之數(shù)的理念,
6、使其充滿了神秘色彩。
——摘編自殷伯冬《中軸線——京城的靈魂線》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秉忠設計營建元大都的特點。(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劉秉忠設計和營建元大都的歷史意義。(8分)
解析:第(1)問,據(jù)材料“利用了新城的自然條件”得出因地制宜,重視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據(jù)材料“帝王的宮殿作為中心”可知具有濃厚的專制集權的政治特點;據(jù)材料“他對都城的布局主要分為三重”和“設計了九條南北大街和九條東西大街,各條大街筆直寬闊”得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據(jù)材料“這源于周易關于天地之數(shù)的理念,使其充滿了神秘色彩”得出受到了《周易》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第(2)問,據(jù)
7、材料“燕京發(fā)展到元朝……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并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控制北方,促進和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推動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據(jù)材料“劉秉忠對大都城門的設計可謂是匠心獨運”和“設計了九條南北大街和九條東西大街,各條大街筆直寬闊”得出推動了中國建筑技藝的發(fā)展;據(jù)材料“定都燕京是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和“設計了九條南北大街……匠心獨運”結合所學明清以北京作為都城得出為后代北京城的營建奠定了基礎,并為歷代研究城市布局和設計提供了重要素材。
答案:(1)特點:因地制宜,重視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具有濃厚的專制集權的政治特點;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受到了《周易》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
(2)意義:有
8、利于控制北方,促進和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推動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推動了中國建筑技藝的發(fā)展;為后代北京城的營建奠定了基礎,并為歷代研究城市布局和設計提供了重要素材。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3年臺灣歸附后,清廷雖設置一府三縣行政機構,但以總兵官、副將等軍事官員管理臺灣事務。日本侵臺事件發(fā)生后,沈葆楨受命辦理臺灣等處海防,他會同福建布政使上《請移駐巡撫折》,提出:臺灣官制“宜仿江蘇巡撫分駐蘇州之例,移福建巡撫駐臺而后一舉而數(shù)善備”。他認為,移駐福建巡撫入臺,能夠“統(tǒng)屬文武,權歸一尊”“有事可以立斷”“以專責成,以經久遠”。他強調:“臺地向稱饒沃,久為異族所垂
9、涎,今雖外患暫平,旁人仍眈眈相視,未雨綢繆之計,正在斯時”“欲固地險,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營政”??梢哉f,沈葆楨移駐福建巡撫入臺的提議為中法戰(zhàn)爭后促成臺灣的正式建省奠定了基本思路。
——摘編自黃順力《晚清海塞防之議與臺灣海防
地位的衍變》
(1)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況指出沈葆楨“移駐福建巡撫入臺”提議的主要內容。(8分)
(2)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沈葆楨治理臺灣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7分)
解析:第(1)問,據(jù)材料“1683年臺灣歸附后,清廷雖設置一府三縣行政機構”,得出將治臺事務納入王朝統(tǒng)治的正軌;據(jù)材料“但以總兵官……而后一舉而數(shù)善備”,得出由此前以武官軍事管制
10、治臺改為此后以文官行政管理治臺;據(jù)材料“欲固地險,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營政”,得出整頓臺灣吏治和營政;據(jù)材料“沈葆楨移駐福建巡撫入臺的提議為中法戰(zhàn)爭后促成臺灣的正式建省奠定了基本思路”并結合所學,得出提升駐臺官員的級別;提升臺灣作為東南海疆門戶的海防地位。第(2)問,據(jù)材料“1683年臺灣歸附”并結合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所學知識,可以從中國、海防、日本等方面來思考,得出明治維新后日本逐漸強大,并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日本侵臺前,清政府并不重視臺灣的海防地位;洋務運動的進行,清政府編練海軍;政府傳統(tǒng)國防觀念的轉變。
答案:(1)將治臺事務納入王朝統(tǒng)治的正軌;改變此前以武官軍事管制治臺為此后
11、以文官行政管理治臺;整頓臺灣吏治和營政;提升駐臺官員的級別;提升臺灣作為東南海疆門戶的海防地位。
(2)明治維新后日本逐漸強大,并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日本侵臺前,清政府并不重視臺灣的海防地位;洋務運動的進行,清政府編練海軍;政府傳統(tǒng)國防觀念的轉變。
4.(2019·遼寧沈陽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陳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成員。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對國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來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陳嘉庚為主席“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在大會上歷數(shù)了日本侵華種種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國抗戰(zhàn)。國民政府還成立了“戰(zhàn)時公債勸募委員會”,為盡國民
12、天職,陳嘉庚主動承擔勸募公債2 000萬元,并首先認購10萬元。國民參政會召開期間,他致電“在敵寇未退出我國土以前,公務人員任何人談和平條件者,當以漢奸國賊論”的提案,之后還大膽地指責國民黨對汪精衛(wèi)投降活動的縱容態(tài)度。毛澤東題詞贊譽陳嘉庚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1946年11月,陳嘉庚在新加坡集資創(chuàng)辦的《南僑日報》,及時向廣大僑眾報道了國內戰(zhàn)局和國際形勢,民主運動的曲折發(fā)展,解放區(qū)的光明和國統(tǒng)區(qū)的黑暗,并預見國民黨必敗、共產黨必勝。1949年陳嘉庚決定接受毛澤東的邀請,回歸北平,共商建國大計。
——摘編自《陳嘉庚對創(chuàng)立新中國的重要貢獻》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嘉庚被譽為
13、“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原因。(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抗戰(zhàn)勝利后陳嘉庚的歷史貢獻和陳嘉庚精神的實質。(8分)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1938年,來自南洋……支援祖國抗戰(zhàn)”可得出建立抗日團體,組織和領導抗日救亡運動;根據(jù)材料“國民政府還成立了……并首先認購10萬元”可得出輸財救國,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zhàn);根據(jù)材料“國民參政會召開期間……縱容態(tài)度”得出反對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對外。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1946年11月……共產黨必勝”得出從輿論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根據(jù)材料“1949年陳嘉庚……共商建國大計”得出為新中國的建立獻計獻策。第二小問,根據(jù)
14、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思想與時俱進、強烈愛國主義、高度社會責任感。
答案:(1)原因:建立抗日團體,組織和領導抗日救亡運動。輸財救國,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zhàn)。反對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對外。
(2)歷史貢獻:從輿論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獻計獻策。實質:思想與時俱進、強烈愛國主義、高度社會責任感。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呂思勉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他學貫中西,治史嚴謹,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最為突出的成就是他在中國通史學科建設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1923年出版的《白話本國史》,采用白話文撰寫的方式,敘述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迄1922年的中國歷史。呂思勉認為其書獨特之
15、處在于:“頗有用新方法整理舊國故的精神……現(xiàn)在讀史,自然和從前眼光不同,總得在社會進化方面著想?!?940年出版的《呂著中國通史》,適應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呂思勉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xiàn)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xiàn)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知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薄秴沃袊ㄊ贰贩稚舷聝蓛裕蟽苑珠T別類地敘述中國文化史,下冊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政治史,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吸收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的優(yōu)點而成功糅合于一體,使讀者既能對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大勢。
——摘編自劉永祥《呂思勉與歷史編纂的新探索》等
16、(1)根據(jù)材料,概括呂思勉通史著作編撰的特點。(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呂思勉通史著作編撰風格形成的原因。(8分)
解析:第(1)問,從材料“采用白話文撰寫的方式,敘述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迄1922年的中國歷史”“現(xiàn)在讀史,自然和從前眼光不同,總得在社會進化方面著想”“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吸收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的優(yōu)點而成功糅合于一體”,可概括呂思勉通史著作編撰的特點。第(2)問,結合呂思勉通史著作編撰風格特點和其著作產生的時期,從時代背景、個人學識等方面總結其著作編撰風格形成的原因。
答案:(1)將傳統(tǒng)歷史編纂方法的優(yōu)點融于一體,史書體例有所創(chuàng)新;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
17、合現(xiàn)實需要;采用白話文撰寫的方式,語言通俗易懂。
(2)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個人學識淵博,學貫中西。
6.(2019·廣東深圳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羅伯特·舒曼,法國政治家。舒曼年輕時曾就讀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參加了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加入法國國籍。舒曼對法德之間的歷史宿怨有親身體會,渴望能夠徹底結束法德之間的敵對狀態(tài)。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部分西歐人仍把德國看成一種威脅,非合作伙伴。但隨著柏林封鎖、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時任法國外長的舒曼意識到,法國必須調整對德路線。為此,舒曼在1950年5月宣布實施一場外交革
18、命——“舒曼計劃”。他說:“法國政府建議把法德兩國全部的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共同的高級機構管理之下,將其納入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組織之中。”德國人最先認可了這一計劃,接著是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1951年,六國訂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舒曼又推動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笆媛媱潯钡膶嵤闅W洲經濟一體化開辟了新的途徑,他也被譽為“歐盟之父”。
——摘編自李世安《歐洲一體化史》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舒曼能夠促進法德和解的有利因素。(7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舒曼計劃”的實施如何為歐洲一體化開辟了新途徑。
19、(8分)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舒曼對法德之間的歷史宿怨有親身體會,渴望能夠徹底結束法德之間的敵對狀態(tài)”可得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驗教訓,舒曼特殊的個人經歷;根據(jù)材料“隨著柏林封鎖、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喪失了中心地位,歐洲聯(lián)合自強的思想流行。第(2)問,根據(jù)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部分西歐人……對德路線”可得出擱置爭議;根據(jù)材料“法國政府建議……的組織之中”可得出經濟生產實行共管,依托國際組織解決問題;根據(jù)材料“1951年,六國訂約……開辟了新的途徑”可得出分領域逐步推進;逐步吸納新國家加入等途徑。
答案:(1)有利因素: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驗教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喪失了中心地位;舒曼特殊的個人經歷;歐洲聯(lián)合自強的思想流行。
(2)擱置爭議,經濟生產實行共管;依托國際組織解決問題;分領域逐步推進;逐步吸納新國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