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類型多樣季風氣候顯著》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氣候類型多樣季風氣候顯著(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氣候》同步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1.讀大學的小明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我們的校園長滿了參天大樹, 冬天的大
雪有時會壓斷它們的枝椏” ,請你判斷小明的大學可能位于下列城市中的 ( )
A.???B.廣州 C.上海 D.北京
2.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風影響
3.(網(wǎng)題改編)四川盆地冬季暖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緯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海陸因素 D.洋流因素
讀“我國東部山桃盛開花期的時間差異圖” ,完成第 4、5 題。
2、
4.造成圖中我國東部山桃盛開花期時間差異的影響因素是( )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為因素
5.該圖反映了我國氣候特征中的( )
A.夏季全國普遍高溫 B.冬春季節(jié)南北溫差大
C.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 D.雨季南方長,北方短
( 2014 年廣東省八年級學業(yè)考試) 2012 年 10 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2 月 10 日,莫言參加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
莫言的鄉(xiāng)土作品充滿著“懷鄉(xiāng)”的情感,寫的是發(fā)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傳奇。
結(jié)合所學知識,完成 6、7 題。
6.莫言故鄉(xiāng)所處的溫度帶及其農(nóng)作物
3、熟制為( )
①中溫帶 ②暖溫帶 ③一年一熟 ④兩年三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適宜在莫言故鄉(xiāng)大面積播種的農(nóng)作物有( )
①小麥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甜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界線中,與秦嶺─淮河一線大致相同的是( )
① 1月 0℃等溫線 ②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③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④熱帶
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⑤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界線 ⑥濕潤區(qū)與半濕潤區(qū)的界線
1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A.①② B.②④
4、 C.①③ D.③④
9.下列地區(qū),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的是( )
A.四川盆地 B.柴達木盆地 C.東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0.北京地區(qū)屬于( )
A.干旱地區(qū) B.濕潤地區(qū) C.半濕潤地區(qū) D.半干旱地區(qū)
11.景觀圖中的鄉(xiāng)村民居所屬的地區(qū)及降水狀況應( )
A.青藏地區(qū),降水少 B.西北地區(qū),降水少
C.北方地區(qū),降水多 D.南方地區(qū),降水多
12.我國水旱災害比較頻繁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風強弱不同 B.地勢高低不同
C.緯度位置不同 D.冬季風強弱不同
13.我國半干旱地區(qū)的典型植被是( )
A.森林 B.
5、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草原、荒漠
14.( 2011年北京地理會考)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
地方,主要因為( )
A.季風氣候顯著 B.氣候復雜多樣
C.夏季普遍高溫 D.雨熱同期
15.圖中沿箭頭所示方向, 符合我國自然環(huán)境要素變化規(guī)
律的是( )
A.氣溫年較差變小 B.降水量減少
C.夏季風增強 D.臺風影響增多
二、綜合題
21.讀下圖,回答問題。
(1)圖中序號①②③④按降水量由多到少,依次
為 ,這是因為: 。
( 2)從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來講:
A 帶 地區(qū) B
6、
2
帶
地區(qū)
C
帶
地區(qū)
D
帶
地區(qū)
E
帶
地區(qū)
F
帶
地區(qū)
( 3)界線 a 大致以
(山)
河為界,此線以北 1
月均溫
0℃(大于、小于),以南
0℃。(大于、小于)
22.讀廣州、上海、北京、哈爾濱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
( 1)四地降水季節(jié)分配的共同特點是:多集中在 季。
( 2)如果月降水量大于 100 毫米即進入雨季,
7、哈爾濱雨季的月份共 個月,上
海雨季的月份共 個月,四個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順序是:
。
( 3)由上述可以總結(jié)出,我國由北向南雨季的時間越來越 ,年降水量越來
越 。
23.讀“影響我國的季風示意圖” ,回答下列各題。
(1)根據(jù)氣壓和風向判斷, 這幅圖反映的是
影響我國的 ________(冬、夏)季風。
( 2)①氣流是 ________(風向)風,來自
________洋。②氣流是 ________(風向)風,
來自 ________洋。
( 3)E 區(qū)內(nèi)降水較 _ ___,而 F 區(qū)則相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