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數(shù)學 解題方法攻略 二面角與距離 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3高考數(shù)學 解題方法攻略 二面角與距離 理(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一招通解“二面角”和“點到平面的距離”
求“二面角”與“點到平面的距離”問題一直是高考命題的熱點,而這兩方面的題 目又是很多學生感到頭痛的。事實上,這兩類問題有著較強的相關性,下面給出這兩類問題的一個“統(tǒng)一”求解公式,讓你一招通解兩類問題,
定理:如下圖,若銳二面角的大小為,點A為平面內(nèi)一點,若點A到二面角棱CD的距離為,點A到平面的距離AH=d,則有。
說明:中含有3個參數(shù),已知其中任意2個可求第3個值。其中是指二面角的大小,d表示點A到平面的距離,m表示點A到二面角棱CD的距離。值得指出的是:可用來求解點到平面的距離,也可用于求解相關的二面角大小問題。其優(yōu)點在于應用它并不強求
2、作出經(jīng)過點A的二面角的平面角∠ABH,而只需已知點A到二面角棱的距離,與二面角大小,即可求解點A到平面的距離,或已知兩種“距離”即可求二面角的大小。這樣便省去了許多作圖過程與幾何邏輯論證,簡縮了解題過程。還要注意,當已知點A到平面的距離d與點A到二面角棱CD的距離m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時,若所求二面角為銳二面角,則有;若所求二面角為鈍二面角,則
下面舉例說明該公式在解題中的應用。
例1. (2004年全國卷I理科20題)如下圖,已知四棱錐P-ABCD,PB⊥AD,側面PAD為邊長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為菱形,側面PAD與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為120°。
(1)求點P到平面AB
3、CD的距離;
(2)求面APB與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圖,作PO⊥平面ABCD,垂足為O,即PO為點P到平面ABCD距離。第(1)問要求解距離PO,只需求出點P到二面角P-AD-O的棱AD的距離,及二面角P-AD-O的大小即可。第(2)問要求解二面角A-PB-C的大小,只需求出點C到二面角A-PB-C棱PB的距離及點C到半平面APB的距離即可。
解:(1)如上圖,取AD的中點E,連結PE。由題意,PE⊥AD,即。
又二面角P-AD-O與二面角P-AD-B互補,所以二面角P-AD-O的大小為60°,即。于是由公式知:點P到平面ABCD的距離為
。
(2)設所求二面
4、角A-PB-C的大小為,點C到平面PAB的距離為d。
連接BE,則BE⊥AD(三垂線定理),AD⊥平面PEB,因為AD∥BC,所以BC⊥平面PEB,BC⊥PB,即點C到二面角棱PB的距離為2,即m=2。
又因為PE=BE=,∠PEB=120°,所以在ΔPEB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取PB的中點F,連結AF,因為PA=AB=2,則AF⊥PB,,所以,即。又易求得,點P到平面ABC的距離:。
根據(jù)等體積法,有
,
即,所以,代入公式
。
又由于面PBC⊥面PEB,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為鈍二面角,所以
點評:對于這個高考試題,許多考生反映第(2)問求解困難,失分較
5、為嚴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正確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是在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時存在計算障礙。
利用公式求解,省去了許多繁難的作圖過程與邏輯論證,其優(yōu)勢顯而易見。
例2. 已知ABCD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E、F分別是AB、AD的中點,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點B到平面EFG的距離。
分析:欲求點B到平面GEF的距離,直接求解較困難。為此我們令平面GEF作為某二面角的一個半平面,當然二面角的另一個半平面即為平面BEF,為此我們只需找到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及點B到二面角棱EF的距離即可。
解:如下圖,過B作BP⊥EF,交EF的延長線于P,連結AC交EF于H,連結GH,易
6、證∠GHC就是二面角G-EF-C的平面角。
又,這就是點B到二面角C-EF-G棱EF的距離
因為GC=2,,所以,GH=,在RtΔGCH中,,于是由得所求點B到平面GEF的距離:
。
例3. 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側面A1ACC1與底面ABC垂直,∠ABC=90°,BC=2,,且AA1⊥A1C,AA1=A1C。求頂點C與側面A1ABB1的距離。
分析:如下圖所示,解答好本題的關鍵是找到底面ABC的垂線A1D,找到了底面的垂線A1D,就可根據(jù)三垂線定理,作出側面A1ABB1與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1DE,求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據(jù)公式找到
7、點D到平面A1ABB1的距離d,進而根據(jù)D為AC中點,也就不難求出點C到側面A1ABB1的距離。
解:如上圖,在側面A1ACC1內(nèi),作A1D⊥AC,垂足為D,因為AA1=A1C,所以D為AC的中點。又因為AA1⊥A1C,,A1D=AD=。
因為側面A1ACC1⊥底面ABC,其交線為AC,所以A1D⊥面ABC。
過D作DE⊥AB,垂足為E,連接A1E,則由A1D⊥面ABC,得A1E⊥AB(三垂線定理),所以∠A1ED為側面A1ABB1與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已知,AB⊥BC,得ED∥BC,又D是AC的中點,BC=2,所以DE=1,,故∠A1ED=60°。
于是由公式知,點D到側面A1ABB1的距離
。
又點D為AC的中點,故而點C到側面A1ABB1的距離為點D到側面A1ABB1距離的2倍,于是知點C到側面A1ABB1的距離為。
點評:本例先通過求側面A1ABB1與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進而利用公式求出點D到側面A1ABB1的距離,再利用中點D的性質(zhì)巧妙地求得C到側面A1ABB1的距離,充分體現(xiàn)了轉化與化歸的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