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土壤的成分》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屆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lián)網搜索”優(yōu)秀教學教案評選
教學設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科學
3,課時:2
4,教學準備:
野外采集材料:放大鏡、小鐵鏟、塑料袋等。
課堂實驗材料:學生采集的土壤、培養(yǎng)皿、燒杯、放大鏡、鑷子、筷子、水、三腳架、酒精燈、火柴、鐵蓋、篩子、白紙等。
課 件:PPT演示文稿
二、教學課題:《土壤的成分》
科學概念:
1、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水、空氣、腐殖質和鹽分等物質的混合物。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
2、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沉積在下,輕的顆粒沉積上。
3、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參與野外采集、觀察土壤的活動。
2、經歷實驗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過程。
3、綜合各種獲得信息的方法,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在三年級下冊《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本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土壤顆粒和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
3、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為了讓學生能更具體的體驗到土壤中還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我又為學生設計了燃燒土壤和蒸發(fā)土壤溶液的實驗探究活動,最終通過學習知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的方法。
教學手段
組織野外學生采集觀察,課內通過引導學生提問、解疑、選擇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計劃、動手實驗研究、歸納研究結論、探討土壤和生命的關系以及環(huán)保拓展等教學活動,同時合理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活動。
4、五、教學過程
一、野外采集考查土壤(室外課)
(一)、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考查土壤,講解采集考查要求。
采集考察要求:
1、借助工具自上向下逐層觀察土壤。
2、不要傷害土壤中的小動物。
3、隨時記錄我們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問題。
4、采集一些土壤裝入塑料袋中。
(二)、分組分別采集考查不同地方的土壤。
1、把學生分成三個組。
2、引導三個組的學生分別考查菜地、山坡、草地的土壤,記錄采集中小組的發(fā)現(xiàn)和一些發(fā)現(xiàn)的問題,收集一些土壤為上課觀察研究土壤作標本。
二、課內交流及探究土壤(室內課)
活動一 野外采集交流
1、交流野外采集中的發(fā)現(xiàn)。
師:課前我們到大自然去實地觀察和采集
5、了土壤,下面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小組在觀察采集土壤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在土壤里看到有螞蟻、蜈蚣。
有石子、蝸牛、樹葉。
有玻璃、塑料袋、紙片。
……
2、交流在野外采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師:那么,同學們在觀察采集中發(fā)現(xiàn)了或想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土壤里有些什么?
土壤里有水嗎?
我們人類能不能離開土壤?
土壤里有沒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
3、解決一些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根據(jù)同學們的交流,教師逐一記錄發(fā)現(xiàn)的問題(其中包括一些同學們課余同教師交流的),通過多媒體展臺展示出來。
(2)、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解答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中的
6、一些能自己解答的問題。
(二)、研究土壤成分
1、探討研究的問題,完成研究計劃。
師:對于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中一些不能解答的,根據(jù)本組同學的興趣、愛好和特點,請各組選擇一個在課堂內容易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
(1)、分小組討論自己組要選擇研究的問題 。
(2)、分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研究計劃表,并引導學生觀察研究計劃表,注意從研究的問題、研究方法、所需器材、研究步驟等方面進行討論和制定研究計劃。
(3)、分組交流研究計劃。
2、實驗研究
(1)、學生實驗前教師課件出示實驗提示,引導學生了解實驗中要明確和注意的要點。
(2)、學生分組實驗研究。
①分組根
7、據(jù)自己的研究計劃領取實驗器材。
②分組實驗探究。
③完成自己實驗探究的小組可以自由參與其他小組的實驗探究。
(3)、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和結論。
①分組交流展示實驗結論。
②巡回展示實驗研究成果。
③清理實驗器材,整理桌面。
3、土壤溶液探究
(1)、師:剛才同學們的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了土壤中一些我們能看見的能觀察到的,但土壤中一些我們不能很明確觀察到的成分,應怎樣來研究呢?請同學們觀看短片(土壤溶液制作的課件) 。
(2)、師:關于土壤溶液的制作過程你們有什么疑問?
(3)、師:怎樣才能檢驗出土壤溶液中有沒有其他的物質?
引導學生探討檢驗方法。
(4)、蒸發(fā)土壤溶液實驗。
8、
①指導學生進行蒸發(fā)土壤溶液實驗。
②展示實驗現(xiàn)象。
③介紹實驗結論:其實玻璃片上土壤溶液滴蒸發(fā)后留下的白色的痕跡是一些溶解于水中的鹽分。
4、引導學生小結土壤的成分(板書)。
【百度知道】 土壤的成分
(三)、探討土壤和生命
1、了解土壤的分層情況(課件)。
【百度搜索】 土壤的分層情況
%E5%B1%82%E6%83%85%E5%86%B5&go=&form=QBIR#
2、了解土壤中各部分的關系。
(1)、引導學生觀看科學書54頁土壤中各部分的關系圖
(2)、相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談談自己對“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的理解。
4、環(huán)保提示(課件)
9、。
【百度網頁】 土壤污染的最新調查
【百度知道 】 人類有哪些活動破壞土壤?我們可以為保護土壤做些什么呢?
【百度視頻】 有毒物質偷排入河 莊稼遭遇滅頂之災
(四)、引導學生小結本課學習的收獲。
(五)、課堂延伸
組織學生到學校網絡教室利用網絡資源平臺,收集了解有關土壤遭受破壞的情況和人們采取的一些保護措施
板書設計
土壤的成分
采集 、 火燒 、 分離 、 放入水中、 蒸發(fā) ………
樹葉、樹根、小動物………
土壤
10、:小石頭、沙、黏土、空氣、水、腐殖質、鹽分的混合物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六、教學反思
土壤是學生最熟悉也是學生比較陌生的東西,說熟悉是因為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找到和見到,說陌生是因為學生對土壤里看不見的東西以及土壤里的一些情況一無所獲,鑒于這些因素,根據(jù)教材和學生實際我設計和進行了本課的教學活動,從整個的教學活動中我感覺到本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主要體現(xiàn)在。
1、充分的課前準備
為了使學生不僅僅只在課堂上觀察研究土壤,憑空地想象土壤中的一些情況,而是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考查土壤,在野外考查中,學生通過挖掘、看、模、捏、聞等手段,對土壤進行比較,全身心地感
11、受到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的事情突然陌生起來,一個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被記錄下來,一個一個不解的疑問產生了,學生的一些科學素養(yǎng)在生活中逐漸形成。
2、合理的教材處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實際上所體現(xiàn)的卻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含義,它需要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發(fā)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能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教材和處理教材,使教材走進學生,更好地有利于教學。本課為了讓學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教材中只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都是研究土壤顆粒的活動,基本不能研究土壤其他的成分,特別是土壤里看不見成分,為此我根據(jù)學生野外采集觀察活動中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土壤里有沒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為了能
12、引導學生研究“土壤里有沒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增設了“燃燒土壤”和“蒸發(fā)土壤溶液”的研究活動,結果使學生在整個研究活動中能較全面的對土壤的成分進行研究。
3、靈活地解決問題
科學探究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出發(fā)點,是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教學活動一開始,學生就交流在野外采集觀察土壤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和疑問,教師把課前收集的以及學生們交流的問題整理展示出來,然后指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的相互之間相互解答,對一些自己不能解決問題的,各小組可以根據(jù)興趣、愛好和特點,討論選擇一個在課堂內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這一設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
13、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4、自主的實驗探究
探究學習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它是以學生主體主動學習為出發(fā)點,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是開放的問題探究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自己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獲取解決問題的的方法。
在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動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自主設計實驗研究計劃,相互交流、補充和完善實驗研究計劃,實驗時學生自己選擇、領取實驗器材,實驗中學生在完成本組的實驗探究后,可以自由參與其他小組的實驗探究,同時組織學生把本組的實驗研究成果巡回展示,讓其他組的學生也能分享實驗成果的喜悅。
5、新課程強調教學要達到科學概念、探究過程和情感價值態(tài)度觀三維
14、目標的結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從本課教學過程和效果來看,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沙、小石子、黏土、水、空氣、腐殖質和鹽分)這一科學概念,收獲較好;在對土壤成分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問題的探討、研究計劃的制定、實驗研究的開展等形式,學生探究問題、制定計劃、實驗操作、交流展示等使學生親歷探究活動的過程;經過小組合作探究以及本課的一系列科學研究活動,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更濃,科學探究精神進一步增強。通過對土壤與生命的探討活動,學生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同時學生的一些環(huán)保意識得到深化,從小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
6、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介入和制作短片的播
15、放,以及課堂點擊百度網站查詢有關土壤的知識,學生可以更直觀、清楚的了解一些在土壤里看不見的物質和學到一些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并且通過組織學生到學校網絡教室,利用信息技術平臺,點擊網站,搜索自己更想了解的有關土壤的其他信息,即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更主動積極參與科學課的學習。
七、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 重慶市 學校:重慶市璧山實驗小學 姓名:張忠玉
職稱: 小學高級
通訊地址:重慶市璧山實驗小學
個人介紹:
張忠玉,重慶市小學科學學會會員,璧山縣小學科學學會理事,璧山縣小學科學骨干教師,長期從事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及有關小學科學教育研究,曾多次在市縣級科學課競賽一等獎、二等獎,論文多次獲國家、市縣級獎勵,2005年被評為全國小學科學學會2000-2005年度學會系統(tǒng)先進個人,2009年11月在蘇州無錫參加全國第七屆noc大賽教學實踐評優(yōu)活動獲二等獎,論文《讓活動更有效》發(fā)表在小學科學課雜志2010第八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