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

上傳人:小** 文檔編號:13290458 上傳時間:2020-06-12 格式:DOC 頁數:36 大小:1.47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_第1頁
第1頁 / 共36頁
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_第2頁
第2頁 / 共36頁
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_第3頁
第3頁 / 共36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5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林業(yè)大學綜合自然地理復習提綱.doc(3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一章 緒論一、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1.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理科學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地球表層(earth surface)1)地理環(huán)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3)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征并受自然規(guī)律控制的地理環(huán)境部分。 社會經濟環(huán)境: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主要指生產力的地域綜合體,包括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和城鎮(zhèn)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 社會文化環(huán)境:人類社會本身所構成的地理環(huán)境部分,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等方面地域分布和組合結構。2)自然地理環(huán)境(physical geographic en

2、vironment): 天然環(huán)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只受人類間接的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發(fā)生明顯變化的原生自然環(huán)境。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qū)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 人為環(huán)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經受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次生自然環(huán)境。如:農業(yè)、工業(yè)、城鎮(zhèn)等開發(fā)利用地區(qū)。2. 研究范圍邊界:從物質聯系、相關程度和空間的可劃分性確定。厚度:按照物質的內在聯系發(fā)生顯著減弱處來確定。上界:以對流層的高度為限(極地上空約8km,赤道上空約17km,平均10km);下界:巖

3、石圈上部(陸地約深5-6km,海洋深4km)。范圍:對流層、沉積巖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依據有三:一是大氣對流層、陸地表面和整個水圈都直接參與太陽輻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質循環(huán),而且水圈的底部和對流層的頂部都有生物的生存;二是各大陸自表面到地下56km深度內,一般都保存有沉積巖,沉積巖由三個無機圈層的物質和有機物質相互作用形成;三是沉積巖層以下的熱力條件是地熱占優(yōu)勢,且已沒有空氣、液態(tài)水和微生物存在。3.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1)太陽輻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層,太陽能的轉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層進行。(2)同時存在氣、固、液三相物質和三相圈層的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發(fā)展的形成物,通常稱為表成體。(4)互

4、相滲透的各圈層間進行著復雜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huán)。(5)存在復雜的內部分異,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別顯著。(6)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場所。二、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地位及特點1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地位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三層次:部門地理學、一級綜合地理學、二級綜合地理學三重性:理論、應用理論、區(qū)域實踐三時段:古代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分為:部門自然地理學(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組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組成、結構、時空運動和地理分布規(guī)律。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5、):研究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綜合特征,即把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著重研究其整體的各組成要素及各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自然地理系統(綜合)子系統(部門)區(qū)域自然地理學(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一定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某個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綜合特征,即對區(qū)域的部門情況和區(qū)域的綜合情況進行研究。2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特點(1)整體性:把地球表層不同等級秩序的自然地理單位視為統一的整體,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地球表層是一個有機整體,網絡結構,能完成一定的整體功能,形成一個整體效應。整體性強弱取決于組分間結構的完備

6、性和功能的協調性。(2)綜合性:把自然地理單位的形態(tài)與本質、結構與功能、穩(wěn)定與變化、時間與空間等結合起來;把綜合體各部門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系統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與規(guī)律性。基于系統的觀點,從整體出發(fā),將各部分聯系起來全面地加以研究。(3)相關性: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各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出現的各種現象和過程,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和中介環(huán)節(jié)。系統分析方法表明,復雜系統的因果關系和決定關系,至少包含著機械的、統計的、反饋的和模糊的多種因果關系形式和決定形式,不僅只是簡單的機械形式。還有地域性、層次性及動態(tài)性。三、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發(fā)展及趨勢1、

7、發(fā)展歷史: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綜合思想2. 古典地理學時期的自然地理研究3. 近代自然地理學的迅速發(fā)展4. 現代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發(fā)展5. 綜合自然地理學在中國的展開國的展開。四、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任務及實踐意義第二章 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自然地理系統是由各組成部分(大氣、巖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動物群落等)通過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組成的有一定結構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體。自然地理系統的五大組成部分:1)巖石地形復合體是基本組成部分2)大氣是活躍的組成部分3)水分是起聯系作用的組成部分4)自然地理系統的核心有機界5)土壤是無機界與有機界物

8、質和能量轉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巖石地形復合體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巖石地形復合體的基礎性作用表現在:1.巖石地形復合體既是自然地理系統的組成成分,又是自然地理系統形成的基礎。2.重要的是它通過風化作用、成土作用、巖石破壞產物的搬運及堆積作用,為自然地理系統提供疏松物質及化學元素,這不僅使自然地理系統這一“消極”成分轉變?yōu)椤盎钴S”成分,而且使太陽能、大氣、水分、有機體和巖石地形復合體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更為積極。3.巖石地形復合體決定自然地理系統的下界:不同的巖石地形復合體與各組成成分間,相互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如,花崗巖常有較厚的風化殼,而石灰?guī)r的風化殼較薄。二、大氣是地理系統的活躍的組成部分

9、大氣在自然地理系統中的作用:一是通過大氣的化學成分,尤其是碳、氫、氧、氮的物質循環(huán),把自然地理系統各組成部分聯結起來;二是大氣作為物質和能量的“載體”,通過大氣環(huán)流把大陸、海洋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聯結起來。大氣決定著自然地理系統的上界:大氣活動的范圍都是自然地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氣的對流層是上受宇宙因素太陽能的作用,下受行星因素地球自轉的作用,這兩種共同作用使得的對流層成為自然地理系統中的活躍成分。三、水分是自地系統起聯系作用的組成部分1.在自然地理系統中,水是起聯系作用的關鍵的組成成分:這是由于水是物質和化學元素的搬運者。在地理系統中,水總是把推移質、懸移質從高處帶到低處,并且溶解化學元素

10、,凝結、徑流等過程使能量發(fā)生轉換,還通過水分循環(huán)把能量進行傳輸。此外,水在參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中,被分解成氫和氧,這些氫和氧又是有機體的重要組成成分。2.水的聯系機制:水從外部環(huán)境進入地理系統的局部單元中,往往是以降水和徑流的形式輸入的,這些降水和徑流成為輸入變量。這些水分輸入到自然地理系統的具體單元中,遭受一系列轉換,進而連接了自然地理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四、自然地理系統的核心有機界自然地理系統核心的核心: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是太陽能和水的“轉換器”,綠色植物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并把它儲存在自然地理系統中,所以它又是太陽能和水的“儲存器”。綠色植物還可通過光合作用把水裂解成氧和氫。生物

11、有機體尤其是綠色植物是能量和物質的積極轉換者。所以應抓住自然地理系統的關鍵組成成分生物有機體,通過它對自然地理系統各組成成分進行協調,以達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常把綠色植物當做人類與自然協調的重要武器。五、土壤是無機界與有機界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土壤的關鍵性作用表現在:反映大氣、水、化學元素及巖石地形之間緊密的相互作用和綜合影響;又反映植物、動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反映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復雜聯系。第二節(jié) 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1. 系統方法論的基本原則:(1)整體性原則(2)綜合性原則(3)層次性原則4)功能結構原則(5)動態(tài)性原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許多要素組成,要素并非

12、簡單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而是作為自然地理系統這一整體的一部分發(fā)展變化。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作為一個復雜的物質體系也不能例外,屬于一個系統,具有系統的所有特點。2. 自然地理系統的基本屬性(展開)(1)整體性(2)相關性(3)有序性(4)動態(tài)性(5)開放性自然地理系統: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結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體。要素之間和要素與環(huán)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和傳輸,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多等級的開放系統。自然地理整體性研究整體性:要強調著眼于整體功能,認識其綜合效應

13、;要回答功能是怎樣由結構決定的;系統如何隨結構和功能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 整體性的強弱取決于各組分間結構的完備性和功能的協調性。 整體性強:表現為組分復雜多樣,結構精巧,各組分的性能可充分發(fā)揮,物質流和能量流通暢,流量大,輸入、輸出和儲存間的比例恰當,抗干擾能力強,穩(wěn)定性好,生產效率高且質量好。整體性弱:表現為組分和結構簡單,功能不協調,如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 耗散結構理論非平衡有序系統的整體性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普利高津1969年提出。耗散結構: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只要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與能量,在外界條件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

14、時,可能從原有的混沌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tài)。在遠離平衡情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結構,依靠不斷地耗散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來維持,故稱耗散結構。地理耗散結構: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wěn)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環(huán)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wěn)定性的能力愈強。第三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能量循環(huán)和轉化1、 太陽能在無機界的轉化 2. 太陽輻射能在有機界的轉化第四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功能:將無機界與有機界聯系

15、起來;不僅進行能量的貯存,也通過腐爛鏈的分解釋放能量,并且以熱的形式重新返回太空,完成能量的循環(huán)四種類型: 大氣循環(huán) 水分循環(huán) 地質循環(huán) 生物循環(huán)第五節(jié) 化學元素遷移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元素的地球化學遷移:隨著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物質運動和介質環(huán)境的變化,原有的組成元素就會失去穩(wěn)定狀態(tài),發(fā)生轉移和重新分配,然后又在新的理化條件下以新的形式暫時固定下來。分散和富集;微觀的物質循環(huán)。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自然地理系統結構(structure)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統各組成部分的組織形態(tài)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單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級單

16、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 一、地表景觀格局 概念:指在空中從垂直方向或傾斜方向上能夠觀察到的自然地理系統中的事物,它是自然地理系統異質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也是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直觀的反映。 應用:制圖; 手段:遙感影像解譯,立體鏡解譯航空(天)像片 1.地表景觀格局的組成點狀要素(斑塊):從各角度看都非常小的組分 線狀要素(廊道):一個范圍相對較小的、輪廓為狹長形的組分。如樹籬、道路和小河等; 面狀要素(基質):面積較大的非線性組分。2.地表景觀格局的表示方法:地圖形式;定量化表述3.地表景觀格局的限制因素: 一是生境差異 二是生境差異又影響著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系統內部和各空間單元之間的能流、物

17、質流、物種流和信息流,其流動的速率和強度不同,加強和削弱了地表景觀格局。 4.地表景觀同質性原因一是地表本身就不存在差異,二是由于觀測手段與觀測工具的精度所限,地表要素的差異性難以觀測到。二、自然地理系統的空間結構1.概念:自然地理系統的空間結構是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組織形態(tài)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在空間上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方式。2.分類:按其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向與強度可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自然地理系統的垂直結構 :自然地理系統在垂直方向上組成物質形態(tài)不同、性質不同組成“千層餅”式的構型。如:等級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及地下層。如:等級較高的生態(tài)系統中的生產者、草食消費者、肉食消費

18、者和分解者。(熟記)自然地理系統的水平結構:自然地理系統各組成單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關系組成自然地理系統的水平結構。 (1)棋盤式結構。它是由塊狀自然地理單元絕對規(guī)則分布構成的最規(guī)則的結構類型。 (2)平行式結構。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條帶狀自然地理單元構成的。 (3)交錯式結構。它是由非平行的條帶狀自然地理單元構成的,多具有不規(guī)則的邊界,其組分通常相互交叉。 (4)鑲嵌式結構。它是由塊狀自然地理單元不規(guī)則分布的組成的結構類型。如已退化的草地(草斑和堿斑鑲嵌分布)。三、自然地理系統的信息反饋結構概念:信息反饋結構是自然地理系統各種反饋環(huán)的組成的網絡。 1、開環(huán)系統與閉環(huán)系統開環(huán)

19、系統是系統的輸入決定系統的輸出閉環(huán)系統,是系統的輸出對系統有影響的系統2、因果反饋環(huán)分析 因果關系鍵(下圖) 捕食者A與被捕食者B的關系,可用箭頭連起來。自A指向B的箭頭,即表示A對B的作用,A是原因,B是結果,它們共同組成因果關系鍵。 因果關系環(huán)(下圖) 反饋的分析(下圖) A、正反饋環(huán)(Positive Feedback Loop) 當因果反饋環(huán)中的一個變量發(fā)生變化,通過環(huán)中各組分間依次發(fā)生的連鎖反應,使變量的變化增強,最后使系統遠離初始狀態(tài)。B、負反饋環(huán)(Negative Feedback Loop) 當因果反饋環(huán)中一個變量發(fā)生變化,通過環(huán)中各組分間依次發(fā)生的連鎖反應,使變量的變化減弱,

20、最后引起變化趨于穩(wěn)定,讓系統回歸它的初始狀態(tài),不使變動過大,所以它具有自我調節(jié)的作用。 C、正負反饋環(huán)的耦合(Couple) 當負反饋環(huán)自我調節(jié)作用強于正反饋環(huán)的自我強化作用時,系統就呈現出趨于穩(wěn)定的行為;但當正反饋環(huán)的自我強化作用勝于負反饋環(huán)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時,系統就出現無限增長或急劇衰減的行為。正是正反饋環(huán)與負反饋環(huán)的相互作用,決定系統的行為。3、反饋調節(jié)在一個系統中,利用正負反饋結構的耦合關系,根據系統的問題和解決問題要達到的目標,通過正反饋環(huán)的自我增強作用和負反饋環(huán)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加強和減弱,可以控制系統的變動方向和發(fā)展趨勢。四、自然地理系統的時間結構 時間結構是指自然地理系統的組成要素

21、及自然地理系統整體隨時間的變化而體現出的變化規(guī)律性。1、時間結構的動力因子:太陽能、 地殼運動、氣候變化、人類干擾等。2、時間結構的尺度 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系統時間結構的尺度是不同的,全球尺度自然地理系統時間結構的跨度是幾百萬年乃至幾千萬年。而局地尺度自然地理系統結構的變化僅幾百年甚至幾年。第四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地理規(guī)律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1)地域分異的概念 地域分異(regional differentiation)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自然綜合體,按照確定的方向發(fā)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級自然區(qū)域的現象。(2)地域分異的基本因素A. 地帶性因素(zonal factor)太陽

22、能沿緯度方向分布不均及與此相關的許多自然現象沿緯度有規(guī)律的分異,稱為緯度地帶性因素。(最根本原因)B. 非地帶性因素(azonal factor)海陸分布、地勢起伏、巖漿活動等現象的地球內能,使得大地構造、地貌分區(qū)和干濕度分區(qū)不沿緯線方向延伸。各種尺度的分異規(guī)律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3)地域分異的尺度 全球性分異 全大陸、全海洋分異 大尺度 區(qū)域性尺度分異 中尺度分異 小尺度分異1. 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1)海陸分異 :大陸呈相對應的三對; 大洋與大陸呈相間和對蹠分布;“四面體” 葫蘆體海陸分布的全球規(guī)模還表現在: 海洋面積比大陸大得多; 陸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39%),是造成南北半

23、球氣候差異的重要原因; 若把地球表層分為陸半球和水半球,陸半球的海洋也將比陸地所占面積大(52.7%)。(2)熱力分帶性(3)海陸起伏分異(4)大陸大外形格局2. 大陸和大洋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1) 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規(guī)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組成成分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按緯線方向延伸而按緯度方向有規(guī)律的變化。分異因素:太陽能按緯度方向呈帶狀分布所引起的溫度、降水、蒸發(fā)、氣候、風化和成土過程、植被等呈帶狀分布的結果。自然地理綜合體按緯線方向延伸而按緯度方向有規(guī)律變化,在自然地理學中很早就稱之為地帶性規(guī)律,所以地帶性(zonality)就是指緯度地帶性。本意:反映植被在大陸西岸、大陸內部內陸和大

24、陸東岸的不同分布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海陸分布關系的存在,而非太陽能按緯度分布的差異,所以故稱這種現象為“經度地帶性”是不恰當、不科學的的,因為很少有什么地帶嚴格按照經度方向發(fā)生變化,它混淆了地帶性的本質。 經度省性(又稱“干濕度地帶性”)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組成成分和整個自然綜合體,從沿海向內陸按經度方向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更替。從海岸到大陸內部:森林草原荒漠。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陸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陸環(huán)流,典型表現:沿海區(qū)域降水量較為豐富,大陸內部則干燥少雨海陸地帶性在極地和高緯區(qū)域的表現不明顯。大地構造地勢及古地理條件加強經度省性:科迪勒拉山、安第斯山、大興安嶺太行山等海陸匯流的障礙,往往成為氣候干濕

25、的重要分界線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經度省性的表現大陸的地帶性分異圖式:實際上是緯度地帶性和經度省性共同作用的產物實際表現的地帶性分異:非純粹的緯度地帶性,總是不可避免地疊加了干濕度地帶性的影響,可以稱為水平地帶性。水平地帶性的分布圖式(三類):(1)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區(qū),特別是大陸內部的大平原,呈現緯度地帶性分異。如:歐亞大陸內部的南北分異(2)干濕度占優(yōu)勢的地方,呈現“經度省性”如:北美大陸西部(3)當海陸分界線與緯線斜交,而且熱量分異和干濕分異同時起作用時,水平地帶可與緯線斜交。如:中國華北、東北的水平地帶(2)大洋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大洋表層緯向自然帶

26、(大洋表層:指大洋表面以下200 m深的范圍。)表現:氣候地帶性(即太陽輻射、溫度、風向、降水等)引起的大洋的溫度、洋流、鹽度和含氧量差異,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應的區(qū)別,從而引起大洋表層自然綜合體,按緯線方向延伸而按緯度方向有規(guī)律的變化。7個自然帶: (南北)極地帶 : S60 (南北)溫 帶 : 40-60/ 水團垂直交換強烈,重要漁場 (南北)熱 帶 : N4010-18; S0-8 40 / 副高控制 赤 道 帶 : N10-18 S0-8 / 赤道低壓 大洋底層自然區(qū)域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接觸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綜合體。原因:深度、距岸遠近、海底地形表現:1】底部中央: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巖漿溢

27、出帶,兩旁為大洋盆地;2】海平面到海底:大陸架、大陸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溝等海底地貌類型。3. 區(qū)域性地域分異規(guī)律(1)區(qū)域性(大地構造地貌規(guī)律性)大地構造單元的地勢地貌分異(理解)大地構造區(qū)域:具有地質發(fā)展史和地質構造的組合共同性;具有巖性組合的共同性,可能以一種或幾種巖性的組合占優(yōu)勢,并且有共同的地貌表現。如:大山系、大平原或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2)省性分異:地帶性條件下的非地帶性(干濕狀況,距海遠近)地帶性單位內的非地帶性分異在任何級別的地帶性單位中得到表現。熱量帶范圍內的省性分異是最大一級的省性。熱量帶內的省性分異通過氣候省性(干濕度差

28、異)表現出來 赤道帶:氣候省性差別不顯著 熱帶:西岸信風氣候內陸干旱氣候東岸季風氣候 亞熱帶:西岸地中海氣候大陸內部亞熱帶荒漠和草原氣候東岸夏濕冬干的季風氣候 溫帶:西岸西風氣候大陸溫帶荒漠和高原氣候東岸季風陰濕氣候(3)帶段性分異非地帶性區(qū)域單位內的地帶性分異。在自然地帶內有明顯的表現,故稱為帶段性在溫帶緯度上的表現最為典型: 大陸東岸:帶段性十分明顯.歐亞大陸和北美東岸由北向南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暗棕壤地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地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黃壤地帶,只延續(xù)于大陸東部邊緣。大陸內部 :帶段性表現是圍繞大陸的干旱中心,大致呈馬蹄形分布。歐亞大陸從北向南依次為,溫帶森林草原黑土黑鈣土地帶

29、溫帶草原栗鈣土地帶溫帶干旱荒漠地帶等。 大陸西岸:由于海陸相互影響的性質不同,帶段表現較為特別。定義: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受海陸分異的影響及大地構造地貌規(guī)律的作用。在大陸東岸,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的區(qū)域性表現。4. 中尺度地域分異規(guī)律(1) 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內部地貌分異引起的區(qū)域分異華北平原:海濱平原- 交接洼地帶-沖積平原-交接洼地帶沖積洪積扇(2) 地方氣候差異引起的地域分異地方氣候(local climate)中尺度地域分異:地方氣候影響下,往往形成特殊自然地理環(huán)境。 海岸氣候 湖區(qū)氣候 森林氣候 城市氣候 地方性風(3) 垂直帶性概念:自然地理綜合體及其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而隨山勢

30、高度發(fā)生帶狀更替的規(guī)律。山地達到一定高度以后才可能有垂直帶的表現。溫帶:800m;熱帶:1000m根本前提:構造隆起和山地地勢。直接原因:山地氣候條件(水熱及其對比關系)隨高度發(fā)生的垂直變化。垂直帶性與緯度地帶性有相似之處:均因水熱對比關系不同而引起的植被、土壤及自然地理綜合體的變化。垂直帶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同緯度地帶從低緯到高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有相似性。兩者產生的原因有差別:太陽輻射入射角隨緯度發(fā)生的變化引起太陽輻射按緯度分布差異是地帶性產生的主要原因;水熱對比關系隨絕對高度發(fā)生變化是垂直帶產生的主要原因。溫度隨高度的遞減是由于遠離作為大氣熱源的地面所引起的,與同高度自由大氣間的熱交換是山地熱量損

31、失的主要因素。兩者變化速率不一樣:垂直方向上每上升100 m,下降0.6C;水平方向上向北變化100多km,降低0.6C緯度遞減率是高度遞減率的千分之一。 垂直帶受經度省性影響也很明顯中段北坡 東段北坡3600m以上為永久積雪帶;2700-3600米為高山草甸帶; 2300-2850m為森林棕褐土帶;1500-2700為針闊混交林棕褐土帶; 1500-2300m為干草原栗鈣土帶;1500m以下為草原栗鈣土帶. 1500m以下為荒漠與灰棕漠土帶.可以看出,同一高高山中部比東部稍微濕潤些,這是因為天山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中部降水多于東部所致。 垂直帶譜:各垂直帶的更替順序及其組合型式,又稱垂直結構

32、。不同的緯度地帶,垂直帶的數量不同。在低緯度垂直帶的數量多,而向高緯度逐漸減少。如:珠峰南坡有7個,長白山有4個,極地就只有2個。在不同緯度地帶內,同一類型垂直帶出現的高度不同。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如:山地針葉林帶,珠峰南坡在31003900 m,長白山在11001800 m,小興安嶺在800 m。高山冰雪帶的出現是衡量垂直帶發(fā)育完備的標志。雪線:永久冰雪帶的下界山體的高度超過雪線以上者,才能有本緯度地帶內完整的垂直帶譜。雪線高度常常是氣溫與降水綜合作用的結果樹線:或森林上限,郁閉森林分布的上界。其下:發(fā)育著以喬木為主的郁閉的森林其上:無林帶,發(fā)育著灌叢或草甸,形成墊狀植物帶森林上線的高度,

33、決定于氣溫、降水、強風等。最熱月份平均氣溫10C的等值線與森林上限相吻合(4) 隱域性顯域性地域:地帶性特征為主的地域隱域性地域:非地帶特征為主的某些低平地域。如:沼澤、草甸、鹽堿地等標志地域分異隱域性的草甸土和草甸植被、沼澤地和沼澤植被、鹽堿地和鹽堿植被分別分布于不同的自然地帶,他們同那些適應當地水熱條件、分布于一定的自然地帶而表征水平地帶性的顯域性土壤和植被截然不同,就好象是水平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性被他們掩蓋或隱藏起來了。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勢相對高度的差異5. 小尺度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地方性分異(1) 地方性概念(locality):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guī)律共同作用的基礎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于局部因素

34、引起的小范圍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性。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級的地域分異。(2) 地方性分異因素: 地貌部位:重要因素 小氣候:影響生境條件 巖性土質和排水條件 人類活動(3)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系列性:由于地方地形的影響,自然環(huán)境各組成成分及單元自然綜合體按確定方向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有規(guī)律的依次更替的現象。生態(tài)序列:哪些植物對于某種生境或某種土壤來說是較典型的,以顯示它在綜合生態(tài)類型中生長發(fā)育得最好,而由于對某種植物具有減弱作用的生態(tài)因子,使得該種植物發(fā)育不良,而逐漸被另外合適的植物所代替。單元景觀基本類型: 殘積處境 水上處境 水下處境“生境”:生物及其群體定居地段的所有生態(tài)因子的總體,這些生態(tài)

35、因子對生物生活起直接的作用。如,光、熱、水、空氣。“處境”:該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及地面組成物質所決定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如:地形要素、絕對高度、相對高度、坡向、坡度生境處境環(huán)境 生境生物群落生態(tài)系統 環(huán)境生物群落自然地理環(huán)境系列性在不同的自然地帶內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溫帶半濕潤地區(qū)黑土地帶:黑土草甸黑土暗色草甸土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褐土地帶:褐土草甸褐土淺色草甸褐土 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質的影響,在小范圍內最簡單的自然地理單元(景觀)既重復出現又相互更替或呈斑點狀相間分布的現象。微域性在半濕潤或半干旱地區(qū),在沒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現最明顯。在地植物學中,這一現象很早就被發(fā)現,并稱之為小復合體性或

36、復合體性。景觀:最基本、最低級的自然綜合體地貌部位、小氣候、巖性或土質、地表或地下排水條件、土壤和生物群落等自然地理要素內在聯系最緊密的地段,是一種綜合性最強(差異性最?。┑淖匀坏乩韱卧煌愋偷木坝^在一定的地域內有規(guī)律地結合,形成組合型景觀?;拘问剑哼f變階梯式組合;遞變環(huán)帶式組合。組合型景觀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在一定的范圍內重復出現,這種地域單位稱為重復型景觀。微域性的既重復出現、又依次更替或呈斑塊狀均勻分布的組合分布圖式,稱為土地類型的質和量的對比關系。質的對比關系:一定范圍內有哪些土地類型,它們的差別和關系如何?量的對比關系:每種土地類型在該范圍內所占的面積及其比例 坡向分異(exposu

37、re)坡向分異對局地分異有重要影響。小氣候、水文、植被及土壤南北坡所組成的自然地理最小單元有明顯的差異。南坡比平亢地具有更南方的特點,北坡比平亢地具有更北方的特點。阿略興,先期適應法則:“北方的喜濕植物過渡到南方的向北坡和谷底,南方的植物在向北推進時過渡到更溫熱的向南坡地” 。6. 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相互關系(1) 大陸地域分異的平面結構大陸水平自然帶更替的5條規(guī)律:1南、北半球地帶譜基本對稱;2環(huán)球分布的自然帶只限于赤道、高緯度和極地,其它緯度出現了東西遞變的非緯度地帶性變化,即從沿岸森林、經草原到內陸荒漠的干濕度地帶變化;3海洋性地帶譜中,基本上都是各種類型的森林地帶,到兩極過渡為苔原地帶;4

38、大陸性地帶譜主要出現于大陸內部,自荒漠帶開始,經草原、泰加林和苔原地帶過渡到極地冰雪嚴寒地帶。 泰加林作為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生長的森林,在西岸發(fā)生尖滅,在東岸變窄;5寒、暖流發(fā)生分流的大陸西岸,出現特殊的海洋地帶地中海地帶,有冬濕夏干的地中海氣候及與之相應的常綠硬葉林。(2) 水平地帶和垂直地帶性的關系海洋性水平自然地帶系統中的垂直帶理想圖式大陸性水平自然地帶系統中的垂直帶理想圖式(3) 高原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特羅爾(Troll),高原“三向帶性” 南北方向:依緯度變化 東西方向:依環(huán)流形式變化 垂直方向:依海拔高度變化青藏高原自然帶三維空間變異示意圖陳傳康對高原地帶性的認識(1993):首先,高

39、原地帶與同緯度低海拔水平地帶的本質差別在于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熱量背景。其次,高原地帶是高原邊緣山系某個上部垂直帶,地貌形態(tài)由山地轉變?yōu)楦咴切纬筛咴貛缘那疤?。第三,擴展了的垂直帶,表現為高原面的水平地帶,并成為高原內部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第四,任何處于垂直帶譜自下而上第二帶及其以上的帶,只要有可能擴展成為水平地帶,即可視為高原地帶。第五,在廣大的高原上,打著垂直帶烙印的高原地帶,同任何緯度地帶性和經度省性一樣,必然發(fā)生水平方向的分異。第六,高原地帶的展布:自然地帶從邊緣向內部輻合,乃是高原地帶性規(guī)律的重要特征之一。二、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組合規(guī)律地域組合:根據不同低級自然單位之間的相互作用

40、和空間聯系,合并成高級自然單位的現象。地域組合規(guī)律:反映低級自然單位組合成高級自然單位的客觀規(guī)律。“自下而上”地域組合規(guī)律: 局部水平的組合性:單元景觀 自然區(qū) 地帶水平的組合性:自然區(qū)自 然地帶 區(qū)域水平的組合性:地帶段 自然區(qū)域1. 局部水平的組合性波雷諾夫,單元景觀由于地方地形的影響,各單元景觀發(fā)生相互作用和空間聯系,形成獨具特色的不同單元景觀的有規(guī)律的組合,其結果是形成一個比單元景觀更為復雜的異質性的單元自然區(qū)。空間聯系和相互作用:1通過地表水、地下水的流動使各單元景觀發(fā)生的聯系;2 通過氣流活動引起的局部環(huán)流帶來的水汽在各單元景觀間傳輸,空氣遷移元素如C、H、O、N在各景觀單之間的交

41、換,以及花粉、孢子在各單元景觀間的傳播;3 通過水的活動引起的元素的遷移;4 植物種屬在各單元景觀間的傳播及動物種屬的往返活動。2. 地帶水平的組合性根據自然區(qū)間的相互作用和空間聯系,把在地帶性部位上與大氣候相適應的植被與土壤一致的自然區(qū)合并成自然地帶。地帶性部位:標準立地,殘積處境,平亢地(1)垂直聯系和相互作用:在地帶性部位上,植被與土壤同當地大氣候條件相適應,其實質是大氣候與植被和土壤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SPAC) 。(2)水平聯系和相互作用:相鄰自然區(qū)之間的熱、水交換,以及動、植物種屬之間的傳播和分布。自然地帶內不同自然區(qū)的地帶性部位有相同的大氣候條件,與之相適應的動、植物種屬必

42、然首先在這里定居,這就使不同自然區(qū)在一個地帶范圍內聯系起來。非標準立地的植被和土壤與地帶性部位的植被與土壤可以很不一致,甚至在一個地帶內可以有垂直帶出現。自然地帶是由不同自然區(qū)合并成的異質性更復雜的單位,而只在地帶性部位才具有同質性。3. 區(qū)域水平的組合性由于大規(guī)模的熱量交換和水分循環(huán)的影響,使各不同的地帶段發(fā)生相互作用和空間聯系,形成地帶段的特有組合,其結果是組成比地帶段更為復雜的異質性單位自然地域。大地構造地勢單元往往加強這種組合性,使這種組合有更清楚的界線。由于形成歷史上的原因,區(qū)域水平的組合常常在動物區(qū)系和植物區(qū)系上有明顯的反映。如:東北區(qū)系、華北區(qū)系、華中區(qū)系、華南區(qū)系 與東北自然區(qū)

43、域、華北自然區(qū)域、華中自然區(qū)域及華南自然區(qū)域等都大體一致。第五章 綜合自然區(qū)劃(理解)自然地理區(qū)劃:按照區(qū)域的內部差異,把自然特征存在差異的部分劃分為不同的自然區(qū),并確定其界線,進而對各自然區(qū)的特征及其發(fā)生、發(fā)展和分布規(guī)律進行研究,按照區(qū)域從屬關系建立一定的等級系統。研究意義:具體、系統地揭示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組合規(guī)律,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綜合特征,以便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和有效地改造自然環(huán)境條件?!白匀坏乩韰^(qū)劃” “土地類型學” 等級不同、尺度不同“自然地理區(qū)劃”區(qū)域地理學 “土地類型學”局地地理學(地段地理學) 大范圍自然區(qū)域的劃分屬于自然區(qū)劃范疇 小范圍自然地段的劃分屬于土

44、地類型范疇自然區(qū)劃單位:面積較大,結構復雜、獨特性明顯,能反映一個區(qū)域全面的自然特征土地分級單位:面積較小,結構簡單、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屬區(qū)劃單位的某一自然片段。一、綜合自然區(qū)劃的一般概念區(qū)劃 regionalization 區(qū)域的劃分類型:自然區(qū)劃、經濟區(qū)劃、行政區(qū)劃自然區(qū)劃:physi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廣義:包括部門和綜合 狹義:綜合自然區(qū)劃綜合自然區(qū)劃Integrated physi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以空間地理規(guī)律為指導,根據區(qū)域發(fā)展的統一性、區(qū)域空間的完整性和區(qū)域綜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級劃分

45、或合并自然地域單位,并按這些地域單位的從屬關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級系統,通常簡稱為自然區(qū)劃。區(qū)劃:理論基礎:空間地理規(guī)律。原則:完整性,一致性,統一性(1)綜合自然區(qū)劃單位的三個必要條件: 統一的發(fā)生學聯系 完整毗連的空間 相對一致的整體特征(2)綜合自然區(qū)劃既是劃分,又是合并: 根據地域分異規(guī)律,將地表依次劃分為各種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綜合體“自上而下” 根據地域組合規(guī)律,依次合并為更高一級的自然地理綜合體“自下而上”(3)區(qū)劃單位和類型單位的區(qū)別區(qū)劃單位:地域上連接的不同自然地理綜合體合并的結果,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現兩個命名相同的區(qū)劃單位。類型單位:地域上可以是不連續(xù)的、彼此

46、分離的自然地理綜合體,之所以概括為同一類型,是因為它們之間質的相似性,因而命名相同的類型單位在地表可重復出現。均組成等級系統,但有本質區(qū)別(理解)(4)自然區(qū)劃基本特點(伊薩欽科): 區(qū)劃中所劃分的區(qū)域單位,由于其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空間聯系而保持統一性和空間上的不可分割性; 區(qū)劃對象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對象和現象,但必須是能夠形成有規(guī)律的地域結合的“地域現象”; 區(qū)劃是一種獨特系統方法,可以根據區(qū)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們之間的所有規(guī)律的地域聯系合并在一起; 區(qū)劃可以自上而下的劃分,也可以自下而上的合并; 任何區(qū)劃對象都可以既按照區(qū)域的原則,又按照類型的原則來加以系統化。二、綜合自然區(qū)劃的原則和方

47、法1. 理論依據主要任務:揭示歷史上形成的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在地域間的差異性與共軛關系,亦即自然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地理規(guī)律。理論基礎:空間地理規(guī)律以分析空間地理規(guī)律為指導,據此確定區(qū)劃的原則和方法,建立區(qū)劃單位系統,逐級進行區(qū)域劃分。區(qū)劃上不存在飛地(獨立于區(qū)域外又從屬于該區(qū))2. 原則(1)一般性原則 發(fā)生統一性原則(又稱發(fā)生學原則)任何區(qū)域單位都是在地域分異因素作用下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具有自己的年齡,歷史發(fā)展道路的共同性使它們具有發(fā)生統一性特征。探討區(qū)域分異產生的原因與過程需注意:1任何區(qū)域單位都具有統一發(fā)展過程。但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不同區(qū)域單位,其發(fā)生統一性的程度和特點是不同的。2每

48、個區(qū)域單位都有自己的“年齡”,但不等于該區(qū)域固體基礎(地質地貌)的年齡。3 每個區(qū)域單位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特征,取決于其歷史發(fā)展原因和過程。 4對區(qū)域單位形成和演變的研究,區(qū)劃時關注的重點是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紀以來的環(huán)境發(fā)展或變遷過程。 相對一致性原則內部特征的一致性 相對的一致性如:自然帶:熱量基礎的大致相同 自然國:熱量輻射基礎相同條件下的大地構造與地勢起伏大致相同 自然地帶:水熱對比關系及與之相應地帶的土類、植被型、景觀型也相類似不同等級的區(qū)域單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標準 區(qū)域共軛性原則源自波雷諾夫和彼列爾曼的景觀地球化學學說:根據地球化學元素遷移和能量交換聯系起來的地球化學景觀。每個具體的區(qū)劃

49、單位都要求是一個連續(xù)的地域單位,不能存在著獨立于區(qū)域之外而又從屬于該區(qū)的單位。(2)基本原則 綜合性原則任何區(qū)域單位都是地域分異因素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作用下的事物。自然界既沒有純粹地帶性的自然區(qū)域,也沒有純粹非地帶性的自然區(qū)域。必須綜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過程,認識其地域分異的具體規(guī)律性。 主導因素原則在形成各自然區(qū)特征的諸要素中找出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抓主導因素原則并非忽視其它要素的作用,而是通過分析各因素間的因果關系,找出12個起主導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選取主導標志作為劃分自然區(qū)域的依據。主導因素必須是那些對區(qū)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區(qū)域的分異有重要影響的組成要素。綜合性分析與主

50、導因素分析相結合原則。總原則“從源、從眾、從主”原則(劉南威): “從源”考慮成因、發(fā)生和共軛關系 “從眾”考慮綜合性和完整性 “從主”考慮其典型性和代表性三、 綜合自然區(qū)劃的等級系統綜合自然區(qū)劃是根據自然條件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地域加以劃分或合并,得出一定的區(qū)域等級系統。 “雙列系統”地帶性等級單位系統,非地帶性等級單位系統 “單列系統” 完全綜合性單位平亢地(標準地):地表平坦,排水良好,沒有強烈侵蝕和強烈堆積,地下水埋藏較深,不影響土壤發(fā)育,土壤顆粒適中,發(fā)育著顯域性植被.多半位于一級階地平亢地發(fā)育了與當地的大氣候條件相適應的土壤、植被,又稱之為顯域性土壤、植被。地帶內的隱域性部位,相應

51、發(fā)育隱域性土壤或植被,甚至可以出現垂直帶結構。1雙列系統雙列系統:分別按照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和非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擬定的兩列綜合自然區(qū)劃單位等級系統。(1)地帶性區(qū)劃單位:由于地帶性因素(太陽輻射)在地表按緯度分布的差異,引起與之有關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而呈帶狀分布的自然地理單位。不完全的綜合單位地帶性單位特點: 在地帶性因素與非地帶性因素的對立統一過程中,地帶性因素起主導作用; 主要是根據地帶性單位內平亢地上的氣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綜合體劃分,但其內部在地質與地貌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而是不完全的綜合單位; 由于非地帶性因素的破壞,其分布往往具復雜形式,尤其在溫帶,只有赤道和極地的

52、地帶性單位才大致沿緯線分布; 空間變化具有不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對稱的特點; 界線是逐漸過渡的,沒有鮮明的界線。地帶性單位: 自然帶()熱量帶,景觀帶主導標志:綜合性氣候特征及其指標。如:地面熱量平衡、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活動積溫等。五帶: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八帶(北半球):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自然帶的劃分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自然帶內農業(yè)生產上的熟制大體相同,如溫帶一年一熟,暖溫帶兩年三熟。自然帶大體反映光溫生產潛力的大小,即一個自然帶內日平均氣溫10 C期間的光合輻射,在其他環(huán)境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干物質產量大體相同。自

53、然帶的劃分可以與相鄰各國的自然帶進行對比,以便于各國的自然地理區(qū)劃的銜接。 自然地帶()(最基本的地帶性)概念:指在平亢地上發(fā)育有與大氣候的水、熱組合條件相適應的土類和植被群系綱,以及與之有關的占優(yōu)勢的景觀類型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而按緯度有規(guī)律更替的自然綜合體。劃分標志:氣候,土壤及植被氣象臺站:自然地帶的平亢地上的大氣候條件劃分關鍵:氣候條件與平亢地上的植被與土壤進行相關分析劃分方法:根據土地類型合并成自然區(qū),然后再通過各相鄰的自然區(qū)根據地帶性原則合并成自然地帶?;咀匀坏貛еg的過渡地帶: 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綜合體本身彼此鑲嵌結合而互相過渡; 兩個基本地帶的成分特別是植被成分混雜于一過渡帶內

54、。過渡地帶處理的辦法: 把過渡帶平分為兩半; 把過渡帶作為獨立的地帶或低一級的亞地帶自然地帶內的進一步劃分: 基本地帶通常可劃分為南、中、北三個亞地帶。 過渡帶通常只劃分為南、北兩個亞地帶。 亞地帶()在寬廣的自然地帶內部,某些組成成分的量變(還不足以引起整個自然地帶質變)引起地帶內自然綜合體的地帶性分異,從而產生了亞地帶。中國溫帶半濕潤地區(qū)森林草原黑土地帶: 森林草原淋溶黑土亞地帶 草甸草原黑鈣土亞地帶中國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褐土地帶: 半干生落葉闊葉林淋溶褐土亞地帶 半干生落葉闊葉林與森林草原褐土亞地帶主要標志:顯域性的植被亞型和土壤亞型。 次亞地帶()最低級的地帶性單位 非普遍存在在某些亞地

55、帶內自然地理綜合特征或自然地理要素發(fā)生局部的和更次級的地帶性分化構成次亞地帶。 俄羅斯苔原地帶的3個亞地帶:北極苔原典型苔原森林苔原(根據植被、氣候等標志) 典型苔原的2個次亞地帶:蘚類地衣苔原灌木苔原(2)非地帶性區(qū)劃單位非地帶性因素:決定海陸分布、地勢起伏、巖漿活動等現象的地球內能。海陸相互作用與地勢構造分異結合起來,就形成了非地帶性單位。(了解)非地帶性單位特點: 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相互作用過程中,非地帶性因素起主導作用; 非地帶性單位的完整性決定于地勢構造和地質發(fā)展史的統一性,其內部可以允許有不同的地帶性單位存在; 切斷了按緯線延伸的地帶性單位,呈“斑塊狀”分布; 在高、低緯交替

56、不明顯,中緯具有從沿海向內陸更替的明顯趨勢; 常具明顯的界線。非地帶單位: 大區(qū)()最高級,占據大陸的巨大部分。劃分標志:大地構造地貌單元,通常相當于古地臺或巨大的造山運動帶。大氣活動中心:氣候的大陸度、濕潤條件以及緯度氣候的性質等方面,都有較明顯的差異。大區(qū)特點:地帶數量、排列順序和輪廓。 地區(qū)()“自然國”、“自然歷史國”、“地理國”。劃分標志:地質地貌基礎 范圍:相當于第二級大地構造單位。例如:東部季風大區(qū):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中華東地區(qū)、華南西南地區(qū);西北干旱大區(qū):內蒙古地區(qū),甘新地區(qū)等;青藏高原大區(qū):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qū),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qū) 亞地區(qū)()內部具有最明顯的地勢起伏與地質構

57、造一致性亞地區(qū):地質構造、地貌形態(tài)、地表沉積物性質等基本相似,氣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類型的組合也具有明顯的共同性。劃分標志:地質地貌基礎 范圍:大致相當于大地構造的三級單位。 州()也稱次亞地區(qū)劃分標志:亞地區(qū)內地質地貌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其它自然特征的變化。范圍:級大地構造單位2單列系統雙列系統區(qū)劃單位的疊置,使: 地帶性區(qū)域單位內有非地帶性差別;非地帶性單位內有地帶性差別形成了兩種綜合性區(qū)劃單位: 省性單位 帶段性單位有機聯系的疊置不完全綜合的區(qū)劃單位的雙列系統完全綜合性的區(qū)劃單位的單列系統“疊置”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等級相稱的單位疊置;二是指并非機械的交叉,而是通過地理相關分析的

58、基礎上交替運用不同的主導標志對疊置后的界線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正。單列系統:帶段國地帶段省亞地帶段州次亞地帶段區(qū)(景觀) 帶段性單位:帶段地帶段亞地帶段次亞地帶段即:非地帶性單位內的地帶性分異 省性單位:國() ?。╪po) 州(o) 區(qū)( )即:地帶性單位內的非地帶性差異(1) 帶段自然帶和自然大區(qū)疊置后得出的第一級帶段性單位 自然大區(qū)內的一段自然帶,在熱量條件、大地構造單位和大地貌單元的組合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共性。 氣候省性的最高級分異單位,又有一定的地帶譜。如,中國東部季風大區(qū)可劃分為五個帶段: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國()地區(qū)與帶段疊置后的第一級省性單位:國是帶段的一部

59、分 帶段內地質地貌省性和氣候省性相對一致的較大的區(qū)劃單位。如,中國東部季風大區(qū)的暖溫帶(帶段):溫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3)地帶段:地帶與國疊置后的第二級帶段性單位 國內次一級的帶段,是國內水熱對比關系相對一致的區(qū)劃單位。 每個地帶段都具有相對一致的生物氣候土壤特征,地貌發(fā)育的外營力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如,西北溫帶干旱地區(qū):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荒漠草原灰鈣土地帶荒漠灰棕漠土地帶(4)?。╪po):亞地區(qū)與地帶段疊置后第二級省性單位。 地帶段內省性分異的單位;按照地質地貌省性或氣候省性的分異而劃分。 自然省大致相當于一個二級或三級地質構造單元的范圍,具有一定的地方氣候(山地氣候、海岸氣候等

60、)特征和一定的優(yōu)勢植被綱,并與一定的土壤亞類和土屬的分布密切相關。例如:三江平原、四川盆地和丘陵、秦巴山地、貴州高原等。依次類推: 省內的地帶性分異:亞地帶段 亞地帶段內的省性分異:州 交替使用帶段性標志和省性標志逐級劃分至止景觀3. 區(qū)劃單位的命名命名是技術問題,也是方法問題。要求:反映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反映區(qū)域的綜合自然地理特征;精煉、簡便、便于使用 主要綜合地理特征表述分別采用單名、雙名、三名法。1959年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初稿)在熱量帶、自然地區(qū)、自然地區(qū)的高級單位中采用。單名法:如暖溫帶,僅反映熱量條件;雙名法:如暖溫帶濕潤地區(qū),采用熱量和水分命名;三名法:如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棕色森林土

61、地帶,用熱量、植被、土壤三名并列命名; 地理位置與區(qū)域主要綜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1983年趙松喬的區(qū)劃采用自然地區(qū)采用位置、水分、溫度三名法 如: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qū); 地理位置單名法羅開富、任美鍔的區(qū)劃單位采用了此法 如:東北區(qū)4.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系統(1959)(1)系統采用單列系統: 3大自然區(qū):東部季風區(qū)、蒙新高原區(qū)、青藏高原區(qū);6個熱量帶與亞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18個自然地區(qū)和亞地區(qū):濕潤地區(qū)8個、半濕潤地區(qū)3個、半干旱地區(qū)3個、干旱地區(qū)3個;28個自然地帶與亞地帶:10個地區(qū)僅各有一個地帶,另8個各含2-3個地帶;90個自然省;自然省以下只列出了區(qū)劃單位的等級名稱,而未進行具體區(qū)劃。零級:自然大區(qū)和熱量帶與亞帶3個自然大區(qū),作為劃分第一級單位的準備步驟。自然大區(qū):主要以非地帶性特征為主,歸入非地帶性的區(qū)劃單位系列之中,由于自然大區(qū)的劃分對農業(yè)生產不會有很大幫助,所以未列為一個級。熱量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單獨劃分出青藏高原。第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