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寫教案《雨中登泰山》》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自寫教案《雨中登泰山》(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45分鐘 科目:語文 班級:
課題:雨中登泰山
教學目的:
一、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感情,引導他們樹立不畏艱險、百折不回、奮勇登攀的凌云壯志。
二、學習本文描繪景物抓住特征,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 ??三、進行口頭訓練,發(fā)展想象能力。
重點:
一、“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
?????????二、登攀“十八盤”的精神。
?????????三、課文寫雨的方法與作用
難點: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學方法:講讀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nèi)容 學生活動設計
2、
各位老師好,我是張佳敏,今天主講的是高教版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第三課——《雨中登泰山》。本課分為兩課時進行講解,今天我們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下面的20分鐘,是我的講課時間。為呈現(xiàn)完整課堂,講課過程中會有部分內(nèi)容省略,以縮減時間。
導入課文
新年伊始,冬去春來,新的一年帶上家人一起出去爬山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新年伊始,冬去春來,新的一年,新人新氣象,先做個自我介紹,我是你們的新語文老師張佳敏,大家可以叫我張老師,或者敏敏老師。剛過完年的同學們個個看起來神采奕奕,想必這個新年定是發(fā)生了很多好玩的事。過年除了搖一搖,咻一咻,當我打開朋友圈,還發(fā)現(xiàn)不少朋友曬出過年出游爬山的景象,著實
3、讓人羨慕。)說起爬山,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為最。哪五岳呢?(學生試答: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長呢?在于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舉,山東省泰安市的泰山為爬山首選。(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去過的同學?去過,下來和老師交流增加見識,沒去過,以后有機會一起去。)
泰山游記,古今不乏佳作,然而寫“雨”中登泰山的篇章卻是很少見。
(杜甫的五言古詩《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泰山的巍峨高聳,姚鼐的《登泰山記》,寫出的雪中登泰山的奇特感受,馮驥才用一篇《挑山工》讓泰山挑山工的美名
4、傳揚于世,)然而翻閱這些描寫泰山的經(jīng)典詩文,我們不得不感到遺憾,因為里面還缺少一篇描寫雨中登泰山的作品。
好在1961年,作家李健吾來到了泰山,為我們留下了一篇文章——《雨中登泰山》,描寫了雨中泰山別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獨得之樂”,物以稀為貴,文以奇取勝,而這篇描寫雨中登泰山的文章,很快就被公認為是現(xiàn)代泰山題材,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因此被選入我們的教材。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雨中登泰山》這篇記敘文,來看一看,下雨天是否和登山更配呢?
(在剛開始學習本單元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記敘文離不開“六要素”,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分別是什么——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有了這六要
5、素,我們能很快的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分別是怎樣的”。今后我們在閱讀記敘文的時候,要牢記抓住這六要素,會幫助你很快了解文章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題目我們知道了本課
時間:下雨天
地點:泰山
人物:?第一人稱“我們”
事件:登泰山
起因:?作者為什么選擇雨天登泰山?
經(jīng)過:?發(fā)生了什么難忘的往事呢?
結(jié)果:?作者在雨天登完泰山后有什么異于常人的感受,有感而發(fā),寫下這篇文章。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解決這些疑問。)
一、作家介紹
?第一個問題:文章作者是誰?它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李健吾,山西省運城縣
6、人,生于1906年,是我國現(xiàn)代戲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擅長新詩和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質(zhì)樸,深雋真摯。
《雨中登泰山》 寫于1961年,此時的他已經(jīng)年近六旬,體力已遠不如一起同行的年輕人,曾經(jīng),他一次又一次坐著火車和泰山擦肩而過,來去匆匆,只能遙望,無緣登頂,終于有一天在雨中,他與一群年輕人一起來了,最終他用對泰山的強烈向往,戰(zhàn)勝了渺茫的等待,率先挎起背包邁開腳步,興致勃勃地去擁抱雨中的泰山,泰山的另外一種美,便在他的眼前鋪展開來。(年近60歲,對于我們來說,算是有點上年紀了,但他仍然對登泰山充滿渴望,即使冒雨前行也毫不畏懼,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在學習作者熱愛自然,勇于攀登的情懷的同時,
7、也要學習他“苦中作樂”的精神。 )
?
二、學生默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弄清課文結(jié)構(gòu)。
?(第二個問題:現(xiàn)在給同學們?nèi)昼姇r間,請快速瀏覽全文,劃分文章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說一說課文由幾部分構(gòu)成?每一部分各寫了些什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課文由三部分構(gòu)成。
1、2兩段為第一部分,寫冒雨登泰山的緣由;——起因
第3—9段為第二部分,寫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經(jīng)過
第10、11兩段為第三部分,寫“雨中登泰山”的感受—“獨得之樂”——結(jié)果
三、
第一部分:1、2段解析:
一直以來,李健吾一直在等待一個登臨泰山的機會,等到他終于站到泰山腳下的時候,卻因為越下越大的
8、雨,不得不繼續(xù)。然而過去的等待是漫長的,因為泰山遠在天邊,不知何日可以接近。那么眼前的等待呢,那確是焦急的,因為泰山近在腳邊,卻不知何時可以出發(fā),這雨中登泰山,最初帶給作者的印象是——天公不作美,是——“憋悶”。這不得不壓抑著他對泰山的強烈向往,把時間消磨于渺茫的等待中。
第1段,文章從“幾十年來”“好些次”“都當面錯過了”登泰山的機會起筆,粗看似乎離題遠了點,仔細一想,錯過機會的次數(shù)越多,希望彌補的欲望就越強烈。作家正是用了一個極為貼切的比喻來形容這一心情;
“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筆債似的、”欠債哪有不償還的道理?
第2段,機會終于來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個“偏偏”,急切之情躍
9、然紙上。那雨點“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薄!芭蔚绞稽c半鐘”終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這些文字更是極細膩地描述了作者焦慮、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選擇,也是感情的驅(qū)使。兩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發(fā)”的緣由,也巧妙地為雨中奮力攀登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3-9段解析:
這部分主要寫了作者冒雨登泰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獨特景觀(稍后著重介紹)
旭日從東方升起,照耀著泰山古老的身姿,夕陽和晚霞又送它沉沉的入眠,云朵似一個玉盤,徘徊在泰山的肩頭,黃河似近代,蜿蜒在泰山的腳下,這些都是晴日里泰山的美景,而李健吾看到的
10、雨中泰山則別有一番韻味——煙霧迷蒙,裹住了泰山健碩的身姿,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婉約,接下來的路途艱險和美景并存,那么作者又有怎樣的遭遇呢?
山是沉穩(wěn)的象征,水是靈動的代表,凡有山處多半有水,使沉穩(wěn)和靈動交融成絕美的景色。泰山的沉穩(wěn)搭配上中溪的靈動,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人朝上走,是順山勢而上,水朝下流,是就山勢而下。都是依泰山山勢而為,方向卻截然相反,朝上是為了站在高峰看的更遠,就下是為了匯入河海變得更大,二者在海拔上有高低之分,在品位上卻無高下之別。此情此景,正好暗合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俗語。也正如作者所說,“山勢和水勢在這里別是一種格調(diào),變化而又和諧?!?
十八盤,是指從對松山谷
11、底到南天門的山路。全程七十九盤,共一千六百三十三級。前三百九十三級稱為慢十八盤,中間七百六十七級稱為不緊不慢十八盤,后四百七十三級稱為緊十八盤。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七十至八十度,頭尾距離不足一公里,但是垂直高度卻有驚人的四百余米。抬眼望去,十八盤的山路不見盡頭,環(huán)視四周,十八盤山路巖石孤懸。這是一段對于作者來說異常艱難的路程,這其中有樂趣,有苦趣,有膽怯。從最初避雨時迫不及待的想要出發(fā)的那種興致勃勃,到登上南天門只能瞅著年輕人應有的疲態(tài),我們能想象攀登的不易,也更能體會到作者一息尚存便絕不停止的登山?jīng)Q心。既然已經(jīng)登上了泰山山頂,那便該肆無忌憚的欣賞泰山的美景了。
雨霧迷蒙,遮擋了遠眺的視線
12、,讓作者得以更為仔細的欣賞山頂上容易為人所忽略的巖石,石本無心,但觀者有意,天然形成的石頭各具形態(tài),惟妙惟肖,足堪玩賞。人工打造的石竭,是文化的載體,更值得細細品味其背后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段解析:
作者雖然沒能欣賞到泰山日出的奇觀,但是敢于在雨中登泰山,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見平時未見之景,發(fā)前人未發(fā)之思,為我們提供了欣賞泰山美景的新角度,收獲不可謂不豐,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在面對十八盤的時候,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以雨天后下山所見之“平淡”(相對而言)反襯山中雨景之“壯麗”,點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確有“獨得之樂”。這一切又歸結(jié)
13、于一個“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獨得其樂”,否則,機會又將錯過,“債”仍然不能償還。這樣安排,一切順乎自然,首尾呼應,文氣貫通。游記文章大多這樣結(jié)構(gòu),值得我們仿效。
三、討論、講析“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3-9段,完成能力訓練第一題,找出作者登泰山的正確路線圖。
出示路線圖(課件)
?岱宗坊——虎山水庫——七真祠——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
長門洞——經(jīng)石峪——柏洞——壺天閣——黃峴嶺——二天門——云步橋——
慢十八盤——升仙坊——緊十八盤——南天門——天街
?
?教師指導:根據(jù)路線圖,我們不難看出本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換景
14、”的寫作手法。所謂“移步”是指觀察者立足點的變化;所謂“換景”則指景觀不同,或觀察對象的變換,或是由于距離、角度的變化,同一觀察對象,面目姿態(tài)也會大不相同。這種以觀察者立足點的變化為線索,描述所見景物的方法,通稱“移步換景”。
例如,課文中對“岱宗坊”至“南天門”諸多景點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蹤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記述了沿途種種景觀.正是運用了“移步換景”之法。
又如對“緊十八盤”,既有遠處眺望(“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峽當中”),也有下邊仰視(“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更有緊貼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確描述(石級窄窄的,擱不下半只腳)。多角度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立體的印象,給人以親目所睹如歷其境的感覺。????
四、作業(yè)
1、完成能力訓練練習題;
2、找出文中寫雨的方法與作用;
3、簡述學習本文后,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何感悟。(例如學習導游的,你借鑒了那些介紹的方法?)
五、板書
六、課后記
第二課時安排主要內(nèi)容:
1、 討論課文怎樣寫“雨”,弄清課文寫“雨”的作用;
2、 討論課文的深層內(nèi)涵,分析每一處景色的不同寫法;
3、 進行口頭訓練,發(fā)展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