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

上傳人:微*** 文檔編號:111692001 上傳時間:2022-06-21 格式:DOCX 頁數:9 大?。?5.09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_第1頁
第1頁 / 共9頁
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_第2頁
第2頁 / 共9頁
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_第3頁
第3頁 / 共9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60 年:后來居上異軍突起 潘懋元 / 李均 【論文分類】高等教育 G4 【期刊期數】 2009年 12期 【論文期刊來 源】《中國高等教育》(京)2009年18期第15?19,41頁 【作者簡介】潘懋 元,廈門大學; 李均,深圳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走過了一條艱難而非凡的道路。 1978年以前,它是一個相當薄弱、幾乎不為人知的弱小領域。 1978年以后,它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后來居上,異軍突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創(chuàng) 造性地建立了高等教育新學科,而且在高等教育問題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不僅專業(yè)研究機構、人員、刊物、成果等多項指標居于世界前列,成為

2、高等教 育研究大國,而且探索出一系列推動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經驗,在推 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的今天, 回顧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總結成功經驗,展望未來道路,對于推動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繁榮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本文以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為主 線,結合研究重點的轉移、標志性事件或成果的產生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宏觀背 景的變化等因素,把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劃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 前學科時期 (1949-1977)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末

3、鄭觀 應、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等學者對傳統高等教育進行了初步反 思,發(fā)表了一些關于高等教育的評論和建議。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圍擴 大,當時一些知名學者和大學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胡適、傅斯 年、雷沛鴻、孟憲承、鄭若谷、莊澤宣等都是高等教育專家,他們發(fā)表的不少 高等教育名篇佳作是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教育領域的 一系列改革基本上以前蘇聯的經驗為藍本。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要求,高等 教育界圍繞學習前蘇聯經驗開展了一系列翻譯和研究工作,《蘇聯的大學》、 《蘇聯高等教育》、《蘇聯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等都是當時有較大影響的譯 著。 1953 年

4、 5 月,新成立的高等教育部創(chuàng)辦了不定期出版的內部刊物《高等教 育通訊》(后來改為《高等教育》)。該刊除了發(fā)布公告、交流經驗之外,也 刊登一些介紹前蘇聯高等教育的文章和國內高等教育調查研究的報告。 1956 年 5 月,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后,高等教育界積極響應。 高校不少教師干部圍繞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開展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話題包括 教育方針與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學習前蘇聯高等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批判 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建設又紅又專的教師隊伍、解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等多個 方面。從 1956 年下半年到 1957 年上半年,《高等教育》開辟專欄討論教學改 革的各種

5、問題,其中關于教學中的“百家爭鳴”問題的爭鳴最為熱烈,各派觀 點相互交鋒,各抒己見,一時掀起了教學研究的“小高潮”。 1957 年,廈門 大學教育學教研組潘懋元組織編寫了一本《高等學校教育學講義》,在建立高 等教育學科方面進行了第一次重要探索。《講義》在前言中明確提出,應逐步 地建立一門稱為“高等專業(yè)教育學”或“高等學校教育學”的教育科學。雖然 《講義》因為政治運動的原因未能公開出版,但它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學科的 構想,為 70 年代末高等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建打下了重要基礎。 1957 年開始的“整 風”、“反右”、“大躍進”等政治運動使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沖 擊,高等教育研究

6、被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對“教育革命”和“紅專大學”的 宣傳。 60 年代上半期,高等學校教學秩序有所恢復、知識分子政策得以執(zhí)行, 為高等教育研究的恢復提供了契機。 1962年和 1963年,為貫徹“高教六十 條”,教育部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就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問題進行了廣泛 的討論。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研究主要討論了如何解決運動過多、勞動過多, 貫徹“少而精原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以及半工半讀等問 題,這些研究多數以經驗總結為主,也開始出現了一些理論性文章。 1966 年 “文革”爆發(fā),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陷于停頓狀態(tài),全國各地的教育刊物和大 學學報全部???,致使建

7、國后前十七年已經形成的以教學研究為重點的高等教 育研究工作被迫完全停止下來。當時的高等教育文章主要發(fā)表在《人民日 報》、《紅旗》和《教育革命通訊》等報刊上,基本上是宣傳“文化大革命” 中所提出的錯誤的主張,并對“前十七年”教育路線進行否定和詆毀。 盡管從 1949到 1977年這段漫長歲月,不同歷史階段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特點 和表現形式,但它們都具備“前學科時期”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共同特征:一 是高等教育研究尚未形成專門領域。當時幾乎沒有專門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專 業(yè)人員,也沒有專門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還沒有形成“高等教育研究”這一 概念。二是高等教育研究以實踐經驗為主,理

8、論研究相當薄弱。盡管這一時期 也有學者對高等教育理論問題進行過思考和探討,但與高等教育實踐研究相 比,成果極少。三是高等教育研究不重視理論指導,也不重視研究方法。當時 無論是實踐研究,還是理論研究,絕大多數都是簡單描述,就事論事,甚至是 隨感而發(fā),幾乎談不上有什么理論指導,也很少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只有極 少數學者開始運用普通教育學理論和方法來探討高等教育問題。 (二)學科建 立時期 (1978-1984) 20 世紀 70年代后期,高考制度的恢復揭開了教育領域撥 亂反正的序幕,全國科學大會帶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推動了高等教 育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高等教育實踐對高等教育研

9、究的客觀需求日益顯現,也 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春天已經到來。在這一背景下,劉佛年、朱九思、 潘懋元等一些教育理論工作者開始大力倡導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1978年,潘懋 元發(fā)表《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等文 章,時隔 20 年后再次發(fā)出開展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吁。 [1] 1978 年 5 月,中國 第一個專門研究高等教育的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成立,這是 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國成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的重要標志。此后幾年,北京大 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大、華中工學院等大學也相繼成立了高等教 育的研究機構。 1979 年,由廈門大學、華

10、東師大、上海高教局等 8 個單位在 上海聯合籌備組建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次年又在廈門召開了 34 個單位參加的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籌備會議。中國高教學會于 1983 年 5 月正式成立,它的成立 使當時全國已經設立的十幾個地方性高教學會聯成一個系統,使中國高等教育 研究開始向有組織的方向發(fā)展。 1981 年,廈門大學招收了中國第一個高等教 育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并于 1984 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中國第一個高 等教育學碩士點。 1983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學科專業(yè)目錄,將高等 教育學正式列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得到確認; 1984 年,潘懋元主編、

11、九位專家合作編寫的《高等教育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 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的系統專著,它的誕生 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正式確立。 這一時期,國內高等 教育研究界還出版了一批重要的高等教育專著和譯著,除上述兩部高等教育學 專著外,還有蔡克勇編著的《高等教育簡史》 (1982) 、潘懋元著的《高等教育 學講座》 (1983) 、朱九思等主編的《高等學校管理》 (1983) 、王亞樸主編的 《高等教育管理》 (1983) 、熊明安著的《中國高等教育史》 (1983) 、滕大春等 翻譯英國阿什比 (E.Ashby) 的《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

12、》 (1983) 以及人民教育 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外國高等教育叢書” (1979-1980) 等。由于當時高等教育著 作極少,這些著作成為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主要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它們對中國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后來出版的眾多同類著作難以企 及的。此外,這一時期對改革開放初期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若干問題的研究也 逐步展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大學生智能培養(yǎng)、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兩個中 心”問題、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人才觀)、大學德育改革、高等教育如何迎接 新技術革命挑戰(zhàn)等都是當時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 1978年到 1984年是中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起步和建立學科的階

13、段,當時的許多重要工作都可以載入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史冊。這一時期的高 等教育研究較過去發(fā)生了一系列質的變化: ——高等教育研究成為專門的研究 領域。專門研究機構和專職人員的出現,使高等教育研究成為一門專業(yè)。 —— 高等教育學科正式建立,并促使高等教育研究作為專門領域在中國學科化、合 法化。高等教育學科建制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區(qū)別于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 一個重要特點。 ——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開始受到重視和運用。 是否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與發(fā)表高等教育議論的本質區(qū) 別。 1978年以后,調查法、統計法、文獻法、比較法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常用方 法開始為廣大高

14、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所熟悉,并在研究中得到運用,這是中國高 等教育研究向科學化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 (三)規(guī)模擴充時期 (1985-1998) 1985年 5 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對高等 教育目標、體制、結構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改革。 1992 年,鄧小平視察南方 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與黨的十四大確定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 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在新的形勢下,中國高 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拓展的新時 期。 據不完全統計,到了 90 年代中期,全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達到 800 多

15、 個,高等教育研究專職人員達到 3000 名左右,兼職研究人員數以萬計。一批高 等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點的建立為高等教育研究隊伍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新生 力量。截至 1998 年,高等教育學博士點有 4 個(廈門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 范大學、華中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點 23 個。 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更是 增長迅速。 70年代末每年發(fā)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論文大約有幾百篇,而據集美航 海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和廈門大學高教所合作開發(fā)的“高教研究信息微機處理 系統”所輸錄的論文條目, 90 年代上半期,全國每年發(fā)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論文 大約在 15000篇以上,這還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數字。

16、[2] 同時, 1985年以 后每年都有 100 部以上的高等教育著作公開出版。根據陳學飛總主編的《中國 高等教育研究 50 年(1949-1999) 》一書中收入的高等教育著作目錄統計, 1985- 1998年共出版高等教育著作 2197部,平均每年出版 157部,而 1978-1984 年 7 年間才出版著作 113 部。 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研究不僅規(guī)模得到擴充,研究的 領域也有較大的拓展。 1984 年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立之后,高等教育研究大 體上是沿著兩條并行而又相互交叉的軌道發(fā)展:一條是以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為 重點的理論研究:另一條是以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實際問題研究

17、為重點 的應用研究或稱“問題研究”。 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方面,逐步形成了以高等 教育學為主干的高等教育科學學科群。這一時期,陸續(xù)有多部各具特色的高等 教育學專著問世,如鄭啟明、薛天祥主編的《高等教育學》( 1985年版)、田 建國著的《高等教育學》( 1990年版)、潘懋元主編的《高等教育學》( 1995 年版)和《新編高等教育學》( 1996年版)、胡建華等學者合著的《高等教育 學新論》( 1996年版)等。對高等教育學學科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 不少學者參與了對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學科體系、研究方法等 理論的探討。 1993 年,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成立,

18、這個以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為主旨的研究會的前三次研討會都是以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為主題,廣泛交流 了高等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的觀點,如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 點問題、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中介環(huán)節(jié)等。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對高等教育 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科學分支 學科建設得到加強。高等教育管理學、高等教育史等 80 年代初期就已經問世的 分支學科進一步得到發(fā)展,比較高等教育、大學教學論、學習論、德育論、大 學生心理學、高等教育經濟學、高等工程教育學等一批新的分支學科也都陸續(xù) 建立,出版專著。各類分支學科的數量達到二十多個。 在問題研究方面

19、,隨著 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開展,大量出現的高等教育新問題需要從理論層面進 行深大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界圍繞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結構、高等教育 體制改革、高等學校教學、高等學校德育、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地方化、 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關系等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如 8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中 期的兩次高等教育思想大討論影響很大,涉及到問題眾多。第一次大討論的主 要問題有傳統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等教育人 才觀、高等教育價值觀等,第二次大討論的問題包括轉變教育價值觀、教育質 量觀、教育發(fā)展觀,提倡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等方面,這些 討論

20、加深了人們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理性認識。 總之, 1985 年到 1998 年 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規(guī)模擴充的時期,與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學科建立 時期”相比,高等教育研究發(fā)展呈現以下兩大特點:一是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的 規(guī)模得到迅速擴充。遍布全國的研究機構和組織、日益壯大的研究隊伍、數量 眾多的研究刊物和數量龐大的專著、論文,使中國邁入“高等教育研究大國” 之列;二是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學科建設與問題研究齊頭并進,新 成果和新觀點不斷涌現,共同取得較大的發(fā)展。 (四)穩(wěn)步提高時期( 1999 年以來) 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

21、999 年國家頒布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在 2010 年高等教育的入 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 15%,正式吹響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號角,中國高等教 育事業(yè)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與此同時,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在過去幾 年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完善,步入一個穩(wěn)步提高的新階段。 ——高等教育研究專業(yè)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同 90 年代中期以前相比, 1999 年以來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研究刊物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但研究組織 和機構的力量有所加強,研究隊伍的結構和素質有所改善。特別是 2004 年《教 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意見》

22、發(fā)布后,高等教育 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fā)展有了制度保障。新興學科的建設,最基本的工作是研究 人才的培養(yǎng)與成長。隨著我國學位授權審核制度的重大改革,新的高等教育學 科博士點和碩士點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和以高 等教育為主要方向的相關專業(yè)博士點近 20 個,碩士點超過 100 個,在校生數千 人。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不斷擴充,為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活 力,不少高等教育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 2008- 2009年間出版的《中國高等教育學中青年學者論叢》第一批的 12位后起之秀 的中青年,都是獲得博士學位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等教育

23、學博士生導師,并 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進一步受到重視。在高等教育學學 科建設方面,近年來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學著作有十部之多。與以往出版的高等 教育學著作相比,一些高等教育學著作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做出 了有價值的探索。如薛天祥主編的《高等教育學》( 2001 年版)、王偉廉主編 的《高等教育學》( 2001 年版)分別以“高深學問”和“課程與教學”作為邏 輯起點來對高等教育學的理論問題展開論述,在構建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方面 進行了嘗試。同時,高等教育科學分支學科也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研究成果分 門別類,蔚為大觀。例如,在高等教育史學科建設上, 2003

24、 年由黃福濤和賀國 慶分別主編的《外國高等教育史》分別出版,填補了外國高等教育史學科無系 統專著的空白;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思想史、地方高等教育史、各 類高等教育發(fā)展史、科舉史、書院史、留學史、教會大學史等方面也不斷推出 新成果。在高等教育管理學科建設上,各類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細化,形成了諸 如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自學考試管理、校長學、科研 管理、師資管理、后勤管理、高等教育評估與評價等多個新興領域或學科。在 比較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上,國別研究的范圍有所拓展,亞洲、拉美的發(fā)展中國 家高等教育得到重視:更多的外國高等教育名著被翻譯出版,為高等教育科學 研

25、究提供了更豐富的參考資料,特別是 2001 年王承緒等學者組織編譯了“漢譯 世界高等教育名著叢書”,在國內高教研究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更加密切。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 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服務實踐、服務決策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高等教育研究與高教實踐的關系更加密切。大學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 展、高等教育與知識經濟、高等學校學科建設、高等學校德育建設、高等教育 體制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一流大學 建設、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高等學校招生與就業(yè)、民辦高等教育、高等職業(yè) 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陸續(xù)成為研究

26、的熱點問題。尤為令人振奮的是,已 經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為政府部門所重視和采納,有的研究還對中國高等教育的 改革產生重大影響。例如,近年來政府關于推行大學素質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 大眾化的決策都深受高等教育研究的影響。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進 展。多學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受到重視,在高等教育一些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中 得到充分運用,豐富了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傳統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有所提 高和完善,各種形式的質性研究被廣泛采用。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能夠更好地適 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課題,加深對高等教育的認識和解決不同的高等教育 問題。提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學化程度;高等教育的預警性、前

27、瞻性研究成 為新的亮點,在高校招生與就業(yè)、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金 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等等重大政策研究中得到運用,提高了高等教育研究 的實效性。 ——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有了較快的進展。不但高等教育研究工 作者出國、出境參加國際性、雙邊性的高等教育學術會議逐年增加,國內召開 的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也逐年增加。特別是中國高教學會每年召開一次國際 學術會議和博士生論壇,吸引了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學者前來參加。 高等教育論文或譯文在國外發(fā)表的日漸增多,有些學者及其研究成果也被介紹 到國外、境外,國內外、境內外合作研究的項目也日漸增多。 可見, 60 年來 新

28、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弱小到壯大、從數量擴充到質量提高的演進 過程。特別是 1978 年以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發(fā)展速度極為迅猛,呈現超常 規(guī)、跨越式發(fā)展的特征,不僅研究規(guī)模龐大,而且創(chuàng)立了高等教育學以及分支 學科,形成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學科范式”,創(chuàng)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 的奇跡。 二、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經驗 由于 1978 年以前的中國高等教 育研究尚未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經驗主要是在改 革開放以后取得的。通過上述歷史回顧不難發(fā)現:近三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之所以發(fā)展如此迅猛,不僅歸功于改革開放和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而且得益于

29、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開創(chuàng)這項嶄新事業(yè)道路中探索出來的若 干寶貴經驗。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經驗凝聚著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精 神、勇氣和智慧,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繁榮發(fā)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 以學科建設促進高等教育研究發(fā)展 眾所周知,西方高等教育研究雖然起步較 早,但一直未能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 條不同于西方的發(fā)展道路,通過建立專門的高等教育學科來帶動整個高等教育 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證明,這條道路適應了中國國情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發(fā) 展的實際需要,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超常規(guī)、跨越式發(fā)展。 1978 年以 前,高等教育研究沒有形成專門

30、學科,只是星星點點,發(fā)表個人見解,雖不乏 深刻的見解,但缺乏理論的深度。 1978 年后,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過程也是中 國高等教育研究制度化過程。建立一門學科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工程,不僅 有學科之名,還要有學科之實;不僅要形成教育學分支的系統化、理論化的知 識體系,還必須建立學科研究的規(guī)范、規(guī)則、范式,建立包括學會、專業(yè)研究 機構、專門出版機構及專業(yè)刊物等社會建制在內的學術共同體。因此,建立高 等教育學科,不僅使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國取得合法地位,而且有力地帶動了高 等教育研究機構、組織、隊伍、成果的大發(fā)展。特別是高等教育學科本身達到 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形態(tài),可以作為課程在大學

31、出現,這對高等教育研究專 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提高了高等教育理論解決 問題的有效性,推進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學化進程。多學科問題研究范式的價 值雖毋庸置疑,但該范式在整合研究興趣多元性等方面存在缺陷。高等教育學 科作為專門研究高等教育的學科,必然以整個“高等教育”作為“問題域”, 具有多學科問題研究范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從高等教育的全局來整體把握高等 教育問題,整合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探索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特殊矛盾 和特殊規(guī)律,建立相對完整和系統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因此,建立以高等教 育為問題域、整合多種理論的高等教育學科有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理論解決問

32、題 的有效性,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學化程度。 (二)以開放姿態(tài)推動高等 教育研究繁榮 盡管中國首創(chuàng)了高等教育學科,并按照高等教育學科的理論開展 研究、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但高等教育學科并未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唯一范 式。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從未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 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保持長期繁榮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隊伍的開放性 方面,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遵循“來者不拒,一視同仁”的原則:無論是教育專 業(yè)的“科班出身者”,還是其他專業(yè)的“半路出家者”,甚至“業(yè)余愛好者” 都可以加入高等教育學科行列,都可以在學科領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都可以通 過自己的成果贏

33、得同行的尊重。高等教育學科所培養(yǎng)的碩士生、博士生也是來 自多種不同學科的青年學者,聚集在高等教育研究組織中,進行跨學科的交 流、探討。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不同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從建立開始就沒 有為所謂“壟斷解釋權”進行過任何努力。相反,爭取盡可能多的學科專家加 盟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一直是這個新興學科的不懈追求。事實證明,大批來自其 他學科人員、學生的加入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繁榮發(fā)展的標志,也是繁榮發(fā)展的 重要原因。不僅來自其他學科的人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原來的專業(yè)學科背景和 研究方法來進行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而且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展離不開高校一 線廣大教師和干部的支持。 在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方面

34、,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推崇 “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氣度:創(chuàng)建高等教育學科,不唯高等教育學科“獨 尊”;重視高等教育學科范式,不忽略其他相關學科范式和方法對高等教育研 究的意義。近十多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對高等教育問題的探討越 來越需要借助不同學科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多學科研究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關注。在借鑒國際先進理論的主動性方面,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實行“主動借 鑒,洋為中用”的方略:在堅持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的前提下,根據中國高等教 育研究自身需要,主動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高等教育理論成果。改革開放以 來,中國學者對國外高等教育理論的主動借鑒,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高等教育研 究的理論水平,

35、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步伐。同時,中國學者對國 際高等教育理論是主動借鑒而非被動接受,我們在借鑒國外理論的同時,能夠 根據中國國情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從而為世界高等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做出貢獻。近 年來,中國學者對馬丁?特羅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修訂與發(fā)展就是其中一個 典型案例。 (三)以服務實踐引領高等教育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學科建立之 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并未故步自封、陶醉其中,而是積極運用新興的 高等教育學科理論來解決高等教育實際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雖然是以學科 建設為其特色,但從整體上講,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不是“學科指向”,而是 “實踐指向”:無論是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還是高等教育問

36、題研究,其目的都 是為了服務實踐、服務決策。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正是通過服務 實踐、服務決策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 通過對不同時期高等教育研究重大課題的回顧不難發(fā)現,中國高等教 育研究熱點問題的轉移與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進展是基本同步的。服務實 踐和決策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展 注入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這不僅符合高等教育研究的“實踐性”、 “應用性”特點,也反映了當代社會科學研究與公共政策相互依存的趨勢。作 為應用性特征鮮明的高等教育研究若不能與教育實踐、教育決策建立起相互依 存的親和關系,就很容易陷入“知識烏托邦”而孤芳自賞

37、。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之所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新興領域發(fā)展成為繁榮而龐大的事業(yè),正是因為它與 中國高等教育實踐有天然的親和關系,也正因為中國高等教育問題研究與高等 教育學科建設都以服務實踐為目的,兩者才能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促成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今日之繁榮。 三、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展望 盡管中 國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中國高等教育研 究畢竟是一項年輕的事業(yè),在學科建設、制度建設、國際交流以及對實踐的服 務力度等方面還有諸多不足,一些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的領導對高等教育研究 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qū)。因此,我們必須正視不足,加快改革發(fā)展的步伐,朝 著更高的戰(zhàn)略

38、目標前行。 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 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這既是一個發(fā)展的黃金期,也是一個矛盾凸 顯期。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大發(fā)展,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成為世 界上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另一方面我國遠非高等教育強國,在深化改革中問題 叢生,面臨著如何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歷史任務。高等教育實踐呼喚理論指導, 高等教育研究者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指導 的過程中,實現高等教育研究也從大國向強國的邁進。 作為一個前瞻性的嶄新 命題,建設“高等教育研究強國”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自身不斷發(fā)展、不斷超 越自我的必然要求。這不是一個近期的、一蹴

39、而就的目標,而是一項長期、艱 巨的工程。對此,筆者曾經撰文從把握好“質與量”、“學與用”、“古與 今”、“土與洋”幾個辯證關系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3] 以下再從 21 世紀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變革、制度建設和道路選擇等幾個方面進行一定的分 析和展望。 (一)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變革 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要在 范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既保持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的特色,又積極吸納一切相關 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以高等教育學科范式為主導,多種范式并存的開放、 多元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 該觀點可進一步分解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高等教 育學科范式不是高等教育研究唯一的范式。僅僅運用高等

40、教育學科范式將無法 解決日趨復雜的高等教育問題,固守單一的高等教育學科范式必將限制高等教 育研究的開放與發(fā)展,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特點。只有高等教育學 科與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種學科范式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 高等教育問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開放,采取多范式研究,絕不意 味著高等教育學科從此就走向終結。在未來的開放、多范式研究中,高等教育 學科范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高等教育學科范式在保證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對獨 立性、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全局和方向、整合多學科研究、聚集和培訓高等教 育研究人才等方面繼續(xù)發(fā)揮其他范式難以替代的作用。 今后,高等教育學科要

41、更加開放,學科建設的思路也要更加多樣。高等教育學科不必因其他學科的廣 泛介入而妄自菲薄,應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學科意識,在主動接納其 他學科資源的過程中,重建自己的理論、觀點和規(guī)范。同時,未來的知識經濟 時代,高等學校將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高等教育學科作為研究高等 教育的專門學科,將受到更多的關注,必然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到高等教育學科 隊伍中,高等教育學科大有可能成為新世紀的“顯學”或“朝陽學科”,這又 為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 (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設 高等教育研究制度是規(guī)范研究行為的準則體系和支撐研究發(fā)展的基礎結構體 系,通常包括研究的機構、人

42、才、刊物、著作以及圖書文獻中心、學術會議、 課題管理、研究經費、人才培養(yǎng)、學術規(guī)范、學術評價等各種要素。近三十年 來,我們已經初步搭建了高等教育研究制度的框架,但框架內部各種配套制度 的建設存在很大的欠缺。未來只有加強研究制度的建設,才能保障高等教育研 究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繁榮發(fā)展。 未來高等教育研究制度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完善保障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自主發(fā)展的制度和機制、建立若干高等教育 研究專業(yè)網站與虛擬高等教育研究平臺、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制 度和機制、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分類管理和質量保障制度、建立全國性和區(qū) 域性高等教育研究文獻資料中心和數據庫、建立保障高

43、等教育研究經費投入和 有效使用的制度、完善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研究和課題管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 研究人才培養(yǎng)制度、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轉化制度和機制、鼓勵多元化的高 等教育研究成果評價標準、完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規(guī)范等。制度建設,既要力 求規(guī)范、完善,又要避免煩瑣、僵化。 (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發(fā)展的道路選 擇 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要向“高等教育研究強國”的目標邁進,必須選擇一 條正確的道路。這條道路是堅持自主發(fā)展的道路,還是依附發(fā)展的道路?這是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必須要明確的方向性、戰(zhàn)略性問題。 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 研究將繼續(xù)堅持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繁榮發(fā)展

44、歷 史已經證明了堅持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是正確選擇,各國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歷史 也證明了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選擇依附發(fā)展的道路成為社會科學研究強國的。 依附發(fā)展和從屬理論不僅解決不了中國的實際問題,還會對高等教育研究的健 康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將逐步走向世界。未來的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界 交流與合作,不僅以更為寬廣的胸懷借鑒世界一切先進的、優(yōu)秀的高等教育理 論,還要通過交流與合作,讓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為世界同行所熟知和認 可,并逐步確立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學術界的地位。同時,積極參與跨國 性的重大高等教育

45、課題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 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總之,要建設高等教育研究的強國,就不能滿足于規(guī)模 大、成果多,更重要的是沉下心來不斷提高科學化(不是八股化)水平和應用 價值。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切實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瞄準學術發(fā)展前沿,打 開認識視野,拓展思維空間,既立足當代又繼承傳統,既立足本國又學習外 國,大力推進學術觀點創(chuàng)新、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和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形成國際高等教 育研究中的中國學派,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高等教 育學科群,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發(fā)展做出我們中國學者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潘懋元 . 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建立高等 教育學科芻議 [A]. 潘懋元高等教育學文集 [C].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7. [2] 潘懋元 . 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 [A]. 潘懋元高等教育學文集 [C]. 汕 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7.9. [3] 潘懋元 .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與未來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人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