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推進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推進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推進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不斷加深,全球聯系逐漸增強,人類在全球規(guī)?;A上發(fā)展起來的全球意識逐漸形成,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速教育要素的國際間流動,推動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走國際化辦學道路成為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北京科技大學將建設國際知名大學確定為學校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自1979年與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簽訂首個國際校際交流合作協議以來,目前已經與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20余所海(境)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開展了實質性的交流與合作。
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
2、工作現狀
1.擴大廣度、挖掘深度,校際交流合作關系雙向拓展
近年來,學校以優(yōu)質項目為牽引、以優(yōu)勢學科為平臺,廣泛建立國際間的合作關系,深入拓展合作與交流,主要呈現出“量”“質”齊升,廣度與深度雙向拓展的特點 :一是突破美國、加拿大地區(qū)合作瓶頸。近5年,新建校際合作伙伴43個,47%集中在美國、加拿大等地區(qū)。二是穩(wěn)定歐洲合作重心。積極擴大與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歐洲高校的合作層次及領域,從學生單向流動向雙向流動轉變,從工科領域向管理學科等領域拓展。三是深化亞洲地鄰合作。集中強化與日本高水平大學的深度校際合作,包括舉辦雙邊學術研討會,開展實習研究生項目合作、碩士
3、雙學位合作,拓展教師之間的科研合作領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升級
學校本著“雙面推進、內外并舉”的工作思路和發(fā)展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境外培養(yǎng)和境內培養(yǎng)的雙重環(huán)節(jié)、多種模式。境外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包括本科交換項目、聯合培養(yǎng)項目、攻讀碩士學位項目、短期學術交流項目等培養(yǎng)模式,2007年~2011年,學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學生赴海外進行相關專業(yè)的學習和研修(見圖1)。境內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注重擴大國際理解課程的受眾面,增強國外教授參與課程設置和講解的實效性,提高引進國外高校的優(yōu)質課程和師資的多樣性,使學生成為雙邊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學校構建了應急救援國際
4、化課程體系,以培養(yǎng)卓越應急救援人才為目標,通過引進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國際一流應急救援專家教授來校講學,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動”相結合的國際教學團隊,完善安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方案,逐漸建立起貫通“本、碩、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圖1:近年派出學生情況示意圖
留學生培養(yǎng)以“規(guī)模適度發(fā)展、層次結構優(yōu)化、培養(yǎng)體系完善”為目標,在大力推動留學生教學納入學校整體教學體系的同時,重點強化研究生培養(yǎng)、英文授課、漢語生培養(yǎng)等方面的規(guī)范化、模式化、機制化建設,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約因素,對留學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長(見圖2)。2012年,學校在校留學生人數長期生825人,其中學歷
5、生701人,學歷生中本科生468人,碩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學歷生124人,在校留學生人數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圖2:2006年~2012年外國留學生數示意圖
3.拓寬渠道、著眼高端,引智工作數量和層次同步推進
近5年來,學校依托優(yōu)質的科研項目,共執(zhí)行教育部引智重點項目190余個,總計聘請專家1,750余人次; 兩項“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計劃”以及一項“海外名師引進計劃”被國家外專局批準;舉辦國際性大型雙邊會議21個,參會外國代表2,300余人次,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2,300余篇。至今,學校已聘請70余位名譽教授,其中諾貝爾獎獲獎者2人,授予名譽
6、博士學銜2人。聘請的專家在學校的學生培養(yǎng)、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教學基本建設顯著優(yōu)化
隨著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認知的逐步深入,學校不斷加大對教育資源國際化的資金投入,加大圖書、網絡等資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專業(yè)認證方面:2010年,學校開展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工程教育專業(yè)的認證工作,加入關于工程教育學歷國際性協議中簽署時間最早、締約方最多、世界范圍知名度最高的《華盛頓協議》。通過專業(yè)認證,有效促進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提升了學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網絡教學方面:學校通過世界最先進的互聯
7、網視頻協作技術,開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國國際教育聯盟的工程師卓越國際教育系列講座,實現了學生和美國國際工程師的實時連線,共享了美國著名高校資源、K-12學校資源以及國際跨國公司工程資源。圖書資源方面:3年來,學校累計投入2,400余萬元的文獻經費,新增國外數據庫資源9種,外文圖書6,389種、7,684冊,外文原刊498種,購外文版權期刊111種,圖書館外文電子期刊、學位論文和文摘數據庫檢索量逐年遞增。
差距及問題分析
1.立體化對外開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學的國際化,包括學生構成、師資、科研、國際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國際化,是一個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工共同打造的多渠
8、道、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但是目前,學生日益增長的國際化教育需求與全校教職員工對國際化的認識程度還存在一定差距,學校國際化機制,尤其是校院兩級國際化建設機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國際化政策及激勵措施體系尚未形成。
2.留學生培養(yǎng)發(fā)展不均衡
在學校攻讀學位的外國留學生中,從數量看,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從留學層次看:學歷生中修讀本科學位的學生占66%,而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較低,開展高層次科研工作的留學生較少(見圖3);從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語授課體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學校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長短期交流學生和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形成較大
9、障礙;從學科專業(yè)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經濟與管理類和信息工程類,材料、冶金、土木等優(yōu)勢學科的吸引力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從經費來源看:主要是自費生和中國政府資助,本國政府資助、校級交換經費非常少,國際組織資助為零,對高質量生源的吸引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圖3:2006年~2012年留學生層次分布圖
3.國際人才智力流動尚屬初級階段
從目前學校師資隊伍來看,尚無具有高級職稱的全職外籍教師,聘請的專家學者主要由語言類教師、長期專家和短期來訪專家組成,且以短期來訪專家為主,長期從事教學、科研方面的教師存在較大缺口。學校目前有外籍教師19人,相對于教職工總數2,917人而言
10、,比例較低。
關于推進高校國際化進程的思考
1.樹立國際化教育理念,擴大學校建設發(fā)展的開放性
審視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進程,理念先行無一例外是推進國際化戰(zhàn)略的首要工作。學校要以建立健全機制體制為核心,以落實國際化項目為著眼點,強化國際化辦學理念,提高院系和師生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分步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立體格局,使國際化辦學逐步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共識和共同行動。
2.培養(yǎng)體系與國際接軌,拓展教育教學體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命脈,高校要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
11、須拓展教育教學體系的兼容性,促進人才培養(yǎng)體系與國際的接軌。要積極構建國際化的培養(yǎng)方案、課程結構、學分制度、學籍管理等,爭取在學歷、學位、學分的相互承認以及質量認證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滿足本國學生和留學生培養(yǎng)的多樣化、個性化、國際化需求,這是推進高校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高校以及高層次人才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條件。
3.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增強優(yōu)質師資隊伍的流動性
學校人才發(fā)展要注重引進與培養(yǎng)并舉,開展“海外高端引智戰(zhàn)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師項目、高層次文教專家引進計劃、高端外國專家項目等國家項目,聘請一批高層次專家來校合作研究、講學。同時,結合國家公派、單位公派等多種形式,分學科、有計劃地選派不同層次的教師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進行訪學研究,增強優(yōu)質師資的流動性和國際化水平。
4.搭建科研開放平臺,提升優(yōu)勢學科的學術權威性
圍繞國家需求,發(fā)揮學校特色專業(yè)和優(yōu)勢學科的前驅作用,支持學院和教師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參與重大國際科研項目,探索建立互惠共贏的開放科研實體,從而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國際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知名專家學者的深度交流合作,提高優(yōu)勢學科和專業(yè)的國際拓展能力,增強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和權威性。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第 6 頁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