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第2課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隨堂練習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年秋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第2課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隨堂練習 (新版)新人教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2課時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1每年5月12日是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以下有關火災現(xiàn)場處理方法錯誤的是( )A身上著火不可亂跑,要就地打滾使火熄滅B用水澆濕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C人員被火勢圍困在高層建筑時使用樓內電梯撤退D逃生路線被火封住,應退回室內,關閉門窗,向門窗澆水,發(fā)出求救信號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可燃物達到著火點即可發(fā)生燃燒B燃燒和緩慢氧化都是氧化反應C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場所,嚴禁穿化纖類服裝D煤礦的礦井里必須采取通風、嚴禁煙火等安全措施3為了避免火災,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嚴禁煙火 B禁止使用手機C架高頂棚加強通風 D降低燃料著火點4
2、一輛客車在公路上夜行,發(fā)現(xiàn)油箱漏油,車廂里充滿了汽油的氣味,這時應采取的應急措施是( )A灑水降溫溶解汽油蒸氣B讓乘客都集中到車廂的后部C開燈查找漏油部位D打開所有車窗,嚴禁一切煙火,疏散乘客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房屋著火,可以用水滅火,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B天然氣泄漏,迅速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C家用電器著火立即用水澆滅D室內起火,迅速打開所有門窗通風6如圖所示,實驗室模擬粉塵爆炸試驗,連接好裝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點燃蠟燭,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肯定觀察不到爆炸現(xiàn)象的是( )A硫粉 B煤粉C面粉 D石灰石粉7下列公共標志與消防安全有關的是( )A BC D8如圖,往容器內
3、吹入一定量的空氣,發(fā)生燃爆現(xiàn)象:硬紙板隨熱氣流沖高,蠟燭熄滅。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發(fā)生燃爆后體系的溫度升高,氧氣耗盡蠟燭熄滅B蠟燭熄滅時因為蠟燭的著火點改變了C在有限的作業(yè)空間,要謹防可燃性粉塵發(fā)生燃爆事故D實驗用的容器可用廢舊礦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92016年12月3日,赤烽市一煤礦發(fā)生瓦斯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井下情況非常復雜,針對礦井中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發(fā)生連續(xù)爆炸的情況,專家組建議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滅火方案。(1)你覺得注入液氮可以滅火的原因是:_ _;_ _。(2)這一系列事故的發(fā)生也提醒我們在做易燃、有毒氣體的實驗時應:_ _。(任寫一點)10浙江省寧海
4、縣某鋁材加工廠車間內鋁粉曾發(fā)生起火事件,因工作人員缺乏消防知識,用水滅火,結果發(fā)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關資料,發(fā)現(xiàn)金屬鋁在加熱條件下能和水發(fā)生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Al6H2O2Al(OH)33H2。(1)發(fā)生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_ 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其實,有些火災也不能用水滅火,如_ _(舉一例)。參考答案1 C【解析】 身上著火如果亂跑則會加速空氣的流動,提供更充足的氧氣,而使火勢更旺,所以身上著火不可亂跑,要就地打滾使火熄滅,故A方法正確;發(fā)生火災后,生成的高溫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氣體,這些氣體的密度小,會浮在房間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會吸入更多有毒氣體或因缺氧而發(fā)生危險,所以用水
5、澆濕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確的做法,故B方法正確;火災可能引起停電,住宅樓有電梯的,乘電梯撤離是錯誤的做法,故C方法錯誤;逃生路線被火封住,應退回室內,關閉門窗,向門窗澆水,可以減少空氣對流,而澆水可以降溫,可以達到暫時自我保護的目的,故D方法正確。2 A3 D4D5 B【解析】 用水可以滅火,是利用了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物質的著火點一般不變,故A錯誤;天然氣泄漏,迅速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可以稀釋燃氣、降低溫度,防止發(fā)生燃燒或爆炸,故B正確;家用電器著火,首先應切斷電源,為防止觸電,不能用水撲滅,故C錯誤;室內起火,不能立即打開門窗,否則空氣流通,火勢更旺,故D錯誤。6 D【解析】 硫粉具有可燃性,點燃蠟燭,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可能會發(fā)生爆炸,故A錯誤;煤粉具有可燃性,點燃蠟燭,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可能會發(fā)生爆炸,故B錯誤;面粉具有可燃性,點燃蠟燭,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可能會發(fā)生爆炸,故C錯誤;石灰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點燃蠟燭,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肯定觀察不到爆炸現(xiàn)象,故D正確。7 C8 B9 (1) 氮氣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絕氧氣 液氮汽化吸熱降溫 (2) 注意通風等 10 (1) 2H2O22H2O (2) 油著火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