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的美好與和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它們對光的作用
難點: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通過概括得出結(jié)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器材】
透鏡一組、光具座、光屏、蠟燭、
2、火柴、光源、老花鏡、近視鏡、實物投影儀、手電筒、激光筆、學生多功能光學工具箱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xiàn)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后得出結(jié)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fā)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
3、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透鏡。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jīng)??匆姾徒佑|到的透鏡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新課開始
[師]和面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一樣我們也從形狀上對透鏡進行區(qū)分(課件演示凸透鏡、凹透鏡)并先在實物投影上出示一塊凸透鏡并講解: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然出再出示凹透鏡并講解。然后兩相對比
[生]透鏡包括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透鏡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透鏡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透鏡分鐘是什么透鏡,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
4、?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反之則是凹透鏡
?(發(fā)下一組透鏡,其中既有凸透鏡也有凹透鏡,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透鏡。)
?[師] 凸透鏡和凹透鏡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透鏡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透鏡使光線會聚的實
5、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透鏡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jié)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透鏡,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jié)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jié)論: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的作用。
?? [師]從以上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這體現(xiàn)在用不同的凸透鏡做上述實驗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
6、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透鏡后的走向
???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透鏡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三、布置作業(yè)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 :物理套餐的相應內(nèi)容
?
板書設計 :
第三章?? 透鏡及其作用
一、透鏡
1.? 凸透鏡和凹透鏡
2.? 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