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精練(含解析)新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精練(含解析)新人教選修《先秦諸子選讀》(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語基落實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誨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 薄責(zé)(báo) 莒父(Jǔ)
C.無欲速(wú) 無車兒·(ní) 無車?!?yuè)
D.后彫(diāo) 逝者(shì) 不舍晝夜(shè)
解析:A項,“誨”應(yīng)讀“huì”;B項,“薄”應(yīng)讀“bó”;D項,“舍”應(yīng)讀“shě”。
答案:C
2.下列各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由,誨女知之乎
B.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過也必文
D.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
2、A項,“女”通“汝”;B項,“食”通“蝕”;D項,“彫”通“凋”。
答案:C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責(zé):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擴大、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舍:舍棄。
解析:D項,舍:止息。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所給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過也必文
C.子之武城 D.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B項與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他;C項,
3、動詞,往;D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夫子莞爾而笑
B.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C.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C項,“然后”在句中指“這樣以后”。
答案:C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4、《論語·顏淵》)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曰:去兵 兵:士兵。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 去:離開。
D.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立:富足。
解析:A項,兵:武器裝備。C項,去:去掉。D項,立:立足。
答案:B
7.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A.殺雞為黍而食之 B.舍生而取義者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爾而笑
解析:B項與例句同,均為連詞,表并列。A、C兩項,均為連詞,表承接,不譯。D項,連詞,表修飾,不譯。
答案:B
5、
8.下列對選文的分析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信”不僅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也是一個國家的為政者維系自己統(tǒng)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個國家治理得好不好,應(yīng)該看該國是不是百姓富足,軍隊是不是強盛,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C.一個國家的為政者只要能夠設(shè)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夠最終戰(zhàn)勝貧苦,抵御外來的侵略。
D.選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的說理方法。
解析:C項,原文中無此意。
答案:C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參考答案:(1)做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
(2)如
6、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那么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個呢?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題。
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倍ü粣?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
顏回退。后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惫勚?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
7、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愿少進乎?”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公悅,遂以告孔子??鬃訉υ?“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選自《孔子家語·顏回》)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固有誣人也 固:本來。
B.帝舜巧于使民 巧:靈巧。
C.是以舜無佚民 是:此;這。
D.豈足多哉 多:稱贊。
解析:B項,巧:擅長。
答案:B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8、
A.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勾踐說于國人曰 B.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鳥窮則啄此則寡人之罪也 D.舜不窮其民力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解析:C項,連詞,就/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A項,都是介詞,可譯為“對”。B項,都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項,都是代詞,他的。
答案:C
12.下列對魯定公由“不悅”轉(zhuǎn)而為“悅”的原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回的話在政事方面給魯定公以有益的啟示。
B.顏回能公正地評價東野畢的馭術(shù)。
C.顏回詳盡地分析了“馬窮則佚”的原因。
D.顏回準(zhǔn)確地預(yù)測了東野畢“馬將必佚”。
解析:魯定公先是不滿顏回的預(yù)測
9、,后預(yù)測變?yōu)楝F(xiàn)實后,顏回分析原因,魯定公認為說得好,顏回由“御”馬講到“為政”治理國家,給魯定公以有益的啟示,所以魯定公“悅”。B、C、D三項都不是魯定公由“不悅”到“悅”的原因,B、C兩項是魯定公認為“善”的原因,D項只是交代情況。
答案:A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魯定公開始認為顏回對東野畢有偏見,后來,在掌管畜牧的官員的進諫下,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B.顏回認為,不管是馭馬,還是使民,都要持之有度,否則就會產(chǎn)生嚴(yán)重的后果。
C.顏回認為東野畢的馭馬技能雖然比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樣,都遠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D.魯定公心悅誠服地向孔子轉(zhuǎn)
10、述了顏回的話,孔子分析了顏回之所以成為顏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A項,“在掌管畜牧的官員的進諫下”轉(zhuǎn)述有誤,應(yīng)該是聽了掌管畜牧的官員的匯報,證實顏回判斷的正確后,通過深入的對話改變了對顏回的看法。C項,“他同造父一樣”錯,這里是說他不能像造父那樣“不窮其馬力”。D項,“孔子分析了顏回之所以成為顏回的心理原因”錯,沒有分析“心理原因”。
答案:B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
(2)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參考答案:(1)魯定公聽說了這件事,越過席位站起來,催車速去把顏回召回來。
(2)不知道您
11、憑什么知道這件事呢?
(3)從古到今,沒有聽說使他的臣民窮困而國家沒有危險的。
三、表達交流
15.將下面句子按恰當(dāng)?shù)捻樞蛱钊胂旅嬉欢挝淖值臋M線處。
在儒家傳統(tǒng)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 。?
①既有《論語》,則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
③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④既有大成至圣,則有亞圣。
⑤《史記》說:“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
解析:根據(jù)橫線前的語境“孔孟……”,可確定先排④;④①兩句都含有“既有”“則有”,從句式上來看應(yīng)當(dāng)排列在一起,有整飭之感;②句后有“也”字,放在①后較合適;⑤③兩句按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列更為貼切。
答案:④①②⑤③
16.高一年級將舉辦“讀《論語》,談交友”讀書交流會,擬向參會者贈送紀(jì)念書簽。請寫一則贈言,用以印制書簽。要求:①緊扣活動主題;②必須原創(chuàng);③語言表達簡明、得體;④不超過30字。
答案示例:集中國文化于一身,讀世界經(jīng)典之儒學(xué),學(xué)儒學(xué)大師之言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