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語文 考前保分專題4 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二 論證分析(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2020高考語文 考前保分專題4 論述類文本閱讀 訓練二 論證分析(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訓練二 論證分析
練前提醒
三步解法
1.抓要素,細讀文。首先要把握論述類文本常見的結構類型,邊讀邊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明確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找出文中論點,整合論據材料,判定論證方法。
2.析選項,明關鍵。剖析選項考查的關鍵點——立論前提、論證角度、論證思路、論證方法、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3.回原文,細比對。比對時要抓住敏感點與原文的對應關系,找出其中的細微差異,做到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比對。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9分)
閱讀文簽:學術論文+社會性道德評價
社會性道德評價是社會道德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社會性道德評價的導向效力及其強弱,除了要以被
2、評價者的心理機制為內在基礎,還會受三個外部社會條件的制約。
其一,人們是否處在彼此之間能相互關注的熟人社會中。如果是,則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就強;反之,則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會,人們相互之間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樣的人打交道,相互關注成為自然而然的事,這就為及時做出社會性道德評價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會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這就為對每個人做出全面準確的道德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熟人社會中,一個評價結論一旦給出,就會對評價對象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如果社會性道德評價給予一個人的是好名聲,他就會由此得到人們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會由此受到人們的鄙視和孤立。不論是其中的
3、哪一種情況,在對該人沒有做出新的評價之前,都不會有什么改變。
其二,同一社會范圍內的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觀念是否大體相同。如果是,則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就強;反之,則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就弱。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對一個行為者及其作為進行善惡評價,通常都以他們所持有的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觀念為評價標準,符合該標準則為道德或善,不符合則為不道德或惡。如果人們所持有的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觀念是一致的,就會形成統(tǒng)一的聲音或社會輿論;反之,則會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或社會輿論。顯然,只有統(tǒng)一的社會輿論對評價對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說法不一的社會輿論要么使評價對象無所適從,要么使評價對象把評價不當一回事。
其三,社會成員是否樂于自
4、覺地充當?shù)赖略u價的主體。如果無人樂意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那么就不會有社會性道德評價;只有少數(shù)人樂意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也形成不了強有力的社會輿論。不因與自己無關而仍愿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輕松做到的事。首先這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評的方式對評價對象做出否定性評價,還得冒得罪人的風險。因而必須是有較強道德感或正義感的人,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主動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的角色。
綜上所述,只有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人們生活在可以相互關注的熟人社會、同一社會范圍內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觀念趨于一致、人們樂于自覺地充當?shù)赖略u價主體,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才最強。缺少任何一
5、個,都會影響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整體效力。相對而言,第三個條件最為重要,因為倘若無人樂于充當評價者,那社會性道德評價根本就不會發(fā)生;而前兩個條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會不同程度地減弱社會性道德評價的效力。
(摘編自韓東屏《論社會性道德評價及其現(xiàn)代效用》)
練前讀文
(1)速讀全文,迅速地圈點勾畫出文中的關鍵性詞句。(參見文中畫線部分)
(2)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用最簡練的語言完成下面的結構導圖。
答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熟人社會中,對個人的評價結論具有持久性,新的評價難以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
B.統(tǒng)一的社會輿論才會對評價對象
6、產生威力,否則,只會使評價對象不放在心上。
C.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首先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其次要有較強的道德感或正義感。
D.三個外部條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兩個條件缺失,社會道德評價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答案 D
解析 A項“新的評價難以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曲解文意,根據原文“在對該人沒有做出新的評價之前,都不會有什么改變”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評價前都不會改變,而不是“新的評價難以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B項“只會使評價對象不放在心上”以偏概全,由原文“而說法不一的社會輿論要么使評價對象無所適從,要么使評價對象把評價不當一回事”可知,評價對象會有兩種表現(xiàn)。C項“其次要有較強的道德感或正義感”張
7、冠李戴,由原文“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評的方式對評價對象做出否定性評價,還得冒得罪人的風險”可知,其次的是“還得冒得罪人的風險”。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在論述三個條件在社會性道德評價中的作用時,主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道理論證。
B.文章指出與自己無關仍樂于充當社會性道德評價者并不輕松,并闡述了其中的原因。
C.文章主要論述了三個條件在社會性道德評價中的內在聯(lián)系,并闡明第三個條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闡述了三個外部社會條件在社會性道德評價中的效力。
答案 C
解析 “文章主要論述了三個條件在社會性道德評價中的內在聯(lián)
8、系”錯,文章沒有論述三個條件在社會性道德評價中的“內在”聯(lián)系,只是論述了各自對道德評價的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彼此間相互了解、關注,才能做出全面準確的社會性道德評價。
B.只有同一社會范圍內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觀念趨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社會輿論。
C.如果人們所處的外部社會條件相同,那么社會性道德評價對評價對象的導向效力也相同。
D.社會性道德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效力,社會道德建設離不開社會性道德評價。
答案 C
解析 “如果人們所處的外部社會條件相同”以偏概全,根據原文“社會性道德評價的導向效力及其強弱,除了要
9、以被評價者的心理機制為內在基礎,還會受三個外部社會條件的制約”可知,除了外部條件以外,還有“被評價者的心理機制”。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9分)
閱讀文簽:時評+智慧城市
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也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城市,是建設數(shù)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但何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進治理升級、如何科學有效地建設智慧城市,這些基本問題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城市空間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數(shù)字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實現(xiàn)“萬物互聯(lián)”。二是信息技術改變城
10、市生活。信息與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發(fā)生化學反應,城市各領域在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技術基礎上實現(xiàn)智能運行,構建一個更加方便快捷、運轉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驅動城市治理創(chuàng)新。城市治理主體運用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技術不但可以及時為市民解決具體問題,而且可以實時感測城市運行狀況,優(yōu)化城市治理決策,推動城市可持續(xù)、包容性發(fā)展。
實踐證明,智慧城市不僅在推動城市產業(yè)發(fā)展、轉變城市發(fā)展方式、實現(xiàn)城市治理精細化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間、人工智能方面發(fā)揮組合效應,帶動政府各部門、城市居民、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理想預期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
11、題。一是“有產無智”。相關高科技企業(yè)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撐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只是購置它們生產的高科技設備?,F(xiàn)實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成為企業(yè)兜售設備的“競標場”,加上產業(yè)發(fā)展沖動,一些城市在相關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上馬智慧城市項目,導致后續(xù)投資乏力、管理滯后、資源浪費。二是“有智無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局限在“網格化管理”“綜治維穩(wěn)”等智能管控領域,既忽略了多部門聯(lián)動的系統(tǒng)性,也忽略了政府與社會的協(xié)同性,不同部門的數(shù)據系統(tǒng)互不聯(lián)通,存在“數(shù)據隔離”問題。三是“有慧無惠”。建設智慧城市,意味著城市發(fā)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著城市居民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并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然而,一些
12、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既與城市居民的需求脫節(jié),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參與,沒有真正服務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此外,由于對技術和大數(shù)據的高度依賴,智慧城市建設還普遍面臨技術安全風險、用戶信息安全風險、居民信息壁壘風險等問題。
可見,對于智慧城市建設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周密的規(guī)劃,盡量避免產生負面效應。為此,需要充分考慮兩個原則:一是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方向。要了解城市運行各方面、各領域的真正需求,保證智慧城市建設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二是以包容性發(fā)展為準則。智慧城市建設絕不僅僅是購置一些冷冰冰的技術設備,更要服務于人民群眾。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技術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
13、動城市居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城市發(fā)展,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實現(xiàn)整個城市包容性發(fā)展。
(摘編自吳曉林《智慧城市建設須注重可持續(xù)和包容性》)
練前讀文
(1)速讀全文,迅速地圈點勾畫出文中的關鍵性詞句。(參見文中畫線部分)
(2)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用最簡練的語言完成下面的結構導圖。
答案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智慧城市是智慧社會的組成部分,因存在諸多需深入探究的問題而成為時代熱點。
B.智慧城市萬物互聯(lián)、智能運行,方便快捷、運轉高效,能有效促進社會治理升級。
C.智慧城市建設中出現(xiàn)“有智無慧”的問題與城市智能管控領域存在
14、的局限性有關。
D.智慧城市建設要以包容性發(fā)展為準則是針對“有產無智”問題提出的發(fā)展新理念。
答案 B
解析 A項“因存在諸多需深入探究的問題而成為時代熱點”強加因果,原文“但何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進治理升級、如何科學有效地建設智慧城市,這些基本問題仍然需要深入探究”只是客觀論述,沒有因果關系。C項“城市智能管控領域存在的局限性”曲解文意,由原文“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局限在‘網格化管理’‘綜治維穩(wěn)’等智能管控領域”可知,是“局限在城市智能管控領域”,而不是“存在局限性”。D項“針對‘有產無智’問題提出的發(fā)展新理念”錯,由第三段“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既與城市居民的需求脫節(jié),又缺乏
15、城市居民的參與,沒有真正服務于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和第四段“更要服務于人民群眾”“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技術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動城市居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城市發(fā)展,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實現(xiàn)整個城市包容性發(fā)展”可知,應是針對“有慧無惠”提出的。
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設智慧城市面臨的問題,彰顯了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B.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錯誤做法為事實論據,論證了智慧城市建設存在風險的觀點。
C.文章指出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要堅持兩個原則,并沒有去分析二者的關系。
D.文章圍繞智慧城市
16、,明特點,談作用,擺問題,講辦法,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答案 B
解析 “論證了智慧城市建設存在風險的觀點”錯,本題答題區(qū)間是第三段,仔細閱讀本段,不難發(fā)現(xiàn),此段的結構是總分結構,先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理想預期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然后從三個方面(“有產無智”“有智無慧”和“有慧無惠”)結合一些城市的錯誤做法展開論述。所以本段的觀點應當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理想預期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沒有當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就一定不會有智慧城市乃至數(shù)字中國的建設。
B.即使我們解決了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三大問題,也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其理想預期。
C.城市居民只有運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發(fā)展要素,才能獲得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惠。
D.智慧城市建設要避免負面效應,就應該了解城市的真正需求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答案 C
解析 “只有運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發(fā)展要素,才能獲得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惠”無中生有,由第三段“建設智慧城市,意味著城市發(fā)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著城市居民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并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可知,“全面革新城市發(fā)展要素”和“獲得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惠”沒有條件關系。
6